南昌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称谓。以下将详细介绍南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及其背后的故事。
历史上的南昌称谓
灌城
灌城是南昌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一个称谓。据说这个名字与西汉大将灌婴有关。公元前202年,灌婴在垓下之战后追击项羽,进驻南昌一带,并修筑了灌婴城,简称“灌城”。
灌城作为南昌的称谓,反映了其在历史上的军事重要性。灌婴作为西汉的重要将领,其筑城行为不仅巩固了汉军在南方的统治,也为南昌的城市命名奠定了基础。
豫章
豫章是南昌最早的历史名称之一,始于三国时期。因南昌地理位置重要,气候温暖而得名。豫章郡在东汉末年由孙权设立,范围大致等同于今天的南昌市。
豫章作为南昌的名称,不仅反映了其地理位置的优势,也显示了其在历史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豫章郡的设置和命名,标志着南昌成为江南地区的重要城市。
洪都
洪都是南昌在隋唐时期以后的称谓。隋朝时期,南昌因境内西部的“洪崖”而得郡名,称为洪州。宋代以后,洪州成为江西省的省治所,因此也被称为洪都。
洪都这个名字不仅反映了南昌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也显示了其在历史上的行政中心地位。洪州的设置和命名,进一步巩固了南昌在江南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隆兴
隆兴是南昌在宋代以后的称谓。宋孝宗时期,洪州升为隆兴府,元朝沿袭宋代建制,改置隆兴路。隆兴这个名字反映了南昌在宋代和元朝时期的行政地位提升。隆兴府的设置,显示了南昌在地方行政和政治上的重要性。
南都
南都是南昌在南唐时期的称谓。南唐中主李璟将洪州升为南昌府,并亲自坐镇南昌,称南昌为南都。南都作为南昌的称谓,显示了其在南唐时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位。南都的设置和命名,进一步提升了南昌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现代南昌的称谓
南昌
南昌是现代江西省的省会,简称“洪”或“昌”,因“昌大南疆、南方昌盛”而得名。现代南昌的名称,反映了其作为江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南昌这个名字不仅简单易记,也易于传播和推广。
洪城
洪城是南昌的简称,古代南昌有七个城门的围城,城墙是民国后才拆掉的。洪城作为南昌的简称,反映了其在历史上的防御功能和城市规模。洪城的名称,简洁明了,易于记忆。
南昌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称谓,从古代的灌城、豫章、洪都、隆兴、南都,到现代的南昌、洪城,每一个名称都反映了南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特点。这些称谓不仅记录了南昌的历史变迁,也展示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南昌在古代有哪些称呼
南昌在古代有多个称呼,主要包括:
-
灌婴城:西汉初年(公元前202年),大将灌婴在此筑城,始称灌婴城。
-
豫章:汉代设立豫章郡,南昌县属之,这一名称源自地理特征(如豫章水或豫章树)。
-
洪州/洪都:隋唐时期多次改称洪州,宋代升为隆兴府,元代沿用“隆兴”之名,明代定名南昌,寓“南方昌盛”之意。
-
宜善:王莽篡汉时期(公元9年),南昌县短暂更名为宜善。
-
钟陵: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为避唐代宗李豫名讳,豫章县改称钟陵县。
-
南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中主李璟曾升洪州为南昌府,并短暂作为国都,称“南都”。
南昌还有“隆兴”“章郡”等别称。这些名称的演变反映了南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地位和文化特色。
南昌的简称“昌”有何由来
南昌的简称“昌”源于其历史名称的沿革。根据史料记载,南昌在西汉时期被称为“豫章”,东汉时期设立“南昌县”,其中“南”字取自其地理位置(位于赣江以南),而“昌”字则寓意“繁荣兴盛”,象征当地人民生活富足、社会安定。这一名称的确立与汉代的政治、军事发展密切相关,东汉政权通过设立南昌县强化了对南方地区的治理。此后,“昌”字作为南昌的核心文化符号被保留下来,成为其简称的重要来源。
南昌的别称“英雄城”是怎么来的
南昌的别称“英雄城”源于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这次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因此南昌被称为“英雄城”。
起义爆发后,南昌成为“军旗升起的地方”,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此诞生,这一历史地位使“英雄城”成为南昌最鲜明的城市符号。如今,南昌仍保留着大量与起义相关的红色文化地标,如八一广场、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大道等,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别称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