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长协煤政策解读
一、政策调整核心要点
- 签约比例调整
- 煤炭企业:长协合同签约比例由2024年自有资源量的80%下调至2025年的75%。这一调整释放了更多市场煤供应,降低行业长协煤占比。
- 发电企业:签约比例维持80%(扣除进口煤后),但删除了“鼓励100%签约”的表述,改为“鼓励多签、签实”,灵活性增强。
- 定价机制优化
- 新增CECI指数:在原有NCEI、BSPI、CCTD指数基础上,加入中国电煤采购价格指数(CECI)。由于CECI更贴近现货价格波动,长协价与市场价联动性增强,预计2025年港口长协均价可能提升约6元/吨。
- 煤质条款:明确“优质优价、低质低价”原则,要求合同中规定煤质偏差结算机制,减少供需博弈成本。
- 履约要求放宽
- 全年履约率从2024年的足额完成调整为原则上不低于90%,月度/季度履约率分别不低于80%/90%。政策对不可抗力导致的履约问题给予豁免,增强弹性。
- 运力与合同管理
- 取消铁路单笔合同20万吨以上的运力配置门槛,鼓励通过政府储备基地等第三方衔接资源。
二、市场影响分析
- 供需环境宽松,煤价承压
- 国内煤炭产量高位(2024年10月原煤产量4.12亿吨,同比+4.6%)叠加进口煤持续放量(11月日均到港123万吨),供应端宽松。需求端受新能源替代影响增长有限,预计2025年煤炭均价进一步下行。
- 长协煤企业分化
- 高长协比例企业(如中国神华、中煤能源):可通过减少长协量(约12.5%)释放更多市场煤,提升综合售价。
- 焦煤/无烟煤企业:因长协占比较低,受政策调整影响有限,但需关注煤质溢价能力。
- 市场煤波动加剧
- 长协煤占比下降导致市场煤供应增加,叠加CECI指数引入,现货价格波动性或增大。
三、未来趋势与挑战
- 政策延续性:长协机制仍是稳定煤价的核心工具,但逐步向市场化方向过渡,2025年政策进一步弱化行政干预。
- 清洁转型压力:环保政策与国际能源转型背景下,煤炭行业需加速清洁化利用(如煤电联营、高附加值产品开发)。
- 国际市场风险:全球能源价格波动、地缘冲突等因素可能冲击国内供需平衡。
总结
2025年长协煤政策通过下调签约比例、优化定价机制、放宽履约要求,平衡了市场灵活性与行业稳定性。短期内利好高长协煤企业,但中长期需关注清洁转型与市场波动风险。建议投资者关注中国神华、陕西煤业、中煤能源等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