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S(磷酸盐缓冲盐溶液)的实验原理主要体现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其核心功能是通过缓冲体系和离子平衡维持生物样本的稳定性。以下从组成原理和应用场景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基础组成原理
-
缓冲体系
PBS由磷酸二氢钠(NaH₂PO₄)和磷酸氢二钠(Na₂HPO₄)构成缓冲对,通过调节两者的比例将溶液pH稳定在7.2-7.4的生理范围。这种缓冲能力可抵抗实验中酸碱物质的干扰,维持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的结构和活性。 -
渗透压调节
PBS含氯化钠(NaCl)、氯化钾(KCl)等盐类,提供约0.15M的离子强度,模拟细胞外液环境。这种等渗特性可防止细胞在洗涤或处理过程中因渗透压失衡而破裂或皱缩。
二、实验应用原理
-
细胞实验中的功能
- 细胞洗涤:在细胞传代或固定前,用PBS去除培养基残留的血清蛋白,避免胰酶活性被抑制。
- 维持细胞形态:短暂浸泡细胞时,PBS的缓冲和渗透压特性可保持细胞膜完整性,为后续染色或裂解提供基础环境。
-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中的关键作用
- 膜封闭与洗涤:转膜后使用含脱脂奶粉的PBS封闭液,通过非特异性吸附减少抗体的背景结合;洗涤步骤中PBS可有效清除未结合的抗体,同时不破坏已固定的蛋白质结构。
- 抗体稀释:PBS作为稀释液能维持抗体的构象稳定性,确保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
蛋白样品处理
在蛋白提取过程中,PBS常用于重悬细胞沉淀或组织匀浆,其缓冲体系可抑制蛋白酶活性,防止目标蛋白降解。
三、特殊变体配方
部分实验会调整PBS成分以适应需求,例如:
- 添加Tween-20:在免疫荧光中,0.05% Tween-20的PBST可增强去除非特异性结合的效果;
- 钙/镁离子补充:细胞培养相关实验中可能添加Ca²⁺/Mg²⁺以维持贴壁细胞附着。
综上,PBS通过精确的缓冲能力和生理相容性,成为生物实验中维持样本稳定性的基础试剂,其原理贯穿于细胞处理、蛋白质分析等多个关键实验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