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最初的功能主要是军事用途。它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由东吴大将鲁肃建造,作为阅兵楼用来操练和检阅水军。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位于洞庭湖畔,可以俯瞰湖泊,对于军事防御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岳阳楼逐渐从一个军事设施转变为文化名胜。唐朝时期,尤其是在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时(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对岳阳楼进行了扩建,并且开始有更多的文人墨客登楼赋诗,使得岳阳楼成为了著名的文化景点。
到了宋代,滕子京在被贬为岳州知府期间重修了岳阳楼,并邀请范仲淹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岳阳楼的文化地位,也使其成为了一个象征士大夫忧国忧民情怀的精神地标。自此之后,岳阳楼就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壮丽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