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流脓在中医上被称为“脓耳”,其辨证论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
风热犯耳证
- 症状表现:多有慢性脓耳病史,平时耳内潮湿不干,多因感冒或污水入耳,耳内流脓增多,粘浊、色黄,口干口苦,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 治法:疏风清热,祛湿化浊。
- 方药:小柴胡汤加味,酌加银花、连翘、夏枯草、石菖蒲等。
-
水湿浸耳证
- 症状表现:多有慢性脓耳病史,平时耳内潮湿不干,因感冒或污水入耳后,耳内流出稀薄分泌物,如清水,量多不断,鼓膜多有中央型穿孔,舌苔薄白,脉浮缓。
- 治法:宣肺发表,利水祛湿。
- 方药:三拗汤合五苓散,可酌加薏苡仁、石菖蒲。
-
肝火犯耳证
- 症状表现:耳朵剧痛,局部红肿高突,耳膜红肿穿孔,流脓黄浊量多,伴随发热,易怒烦躁,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 治法:清肝利胆,解毒消肿。
- 方药:龙胆泻肝汤。若发热红肿严重可合五味消毒饮;疼痛严重加乳香、没药;大便秘结加大黄;脓排不畅加穿山甲、皂刺。
-
邪恋正虚证
- 症状表现:脓耳急性期已过,耳痛已停,耳内流脓淡黄,无臭味,量多或量少,引流通畅,鼓膜轻度充血,舌淡脉弱。
- 治法:扶正祛邪,清解余毒。
- 方药:黄芪四君子汤加味,酌加金银花、连翘、黄芩、皂刺、石菖蒲、薏苡仁。
-
阳虚痰凝证
- 症状表现:耳内流脓量少,不甚腥臭,鼓膜边缘性穿孔,鼓室内有肉芽、息肉,多伴形寒怕冷,腰膝酸软,手脚冰凉,小便清长,夜尿多,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无力。
- 治法:温阳补血,散寒化浊。
- 方药:阳和汤,可酌加乳香、没药、皂刺等。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脓耳以辨证施治为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表现进行分型诊断,并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和方剂进行治疗。同时,也需要注意预防调护,避免病情反复或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