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已施工但未添加抗渗剂的混凝土结构,若需满足抗渗要求,可采取以下补救措施:
一、表面处理与封堵
-
裂缝修补
- 对混凝土表面裂缝凿出“V”型槽,清理后用速凝水泥埋设灌浆管,采用水溶性聚氨酯或环氧树脂进行化学灌浆堵漏,灌浆压力控制在0.3MPa以内。
- 细小裂缝可使用高固体裂缝聚脲材料直接填补,600ml可处理8-11米裂缝。
-
防水涂层施工
- 喷涂聚合物水泥砂浆或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增强表面抗渗性。需确保基层干燥或微湿,材料与混凝土结合紧密。
二、背水面防水加固
- 负压防水层增设
- 在渗漏面背水面(如地下室内侧)喷涂专用抗渗浆料,形成与混凝土收缩比匹配的防水层,需选择具备高干湿粘接力的材料(如聚合物改性水泥基材料)。
- 对施工缝、后浇带等薄弱部位重点处理,采用膨胀止水条或密封胶封闭。
三、结构补强与灌浆
- 高压注浆法
- 针对贯通性裂缝,采用高压设备注入发泡聚氨酯或丙烯酸盐类浆液,填充混凝土内部空隙,形成抗渗屏障。
四、增设外防水层
- 外贴防水卷材
- 若条件允许,在迎水面(如地下室外墙外侧)增设SBS改性沥青卷材或高分子自粘卷材,需注意卷材搭接和节点密封。
五、注意事项
-
材料选择
- 优先选用与混凝土粘结强度高、耐水压的材料(如聚合物水泥砂浆、渗透结晶涂料),避免因收缩差异导致二次开裂。
-
施工环境
- 潮湿环境下施工需选用湿固化型材料,确保基层无明水但微湿润,以提高材料渗透性。
-
效果验证
- 修补后需进行闭水试验,观察48小时无渗漏方可验收。对重点部位(如管道周边、伸缩缝)需加强检查。
六、经济性对比
方法 | 成本 | 适用场景 | 耐久性 |
---|---|---|---|
化学灌浆 | 高 | 贯通裂缝、局部渗漏 | 5-10年 |
背水面防水层 | 中 | 大面积渗漏、无法迎水面处理 | 10年以上 |
外贴卷材 | 高 | 迎水面可开挖的场景 | 15-20年 |
提示:若渗漏已导致结构腐蚀(如钢筋锈蚀),需先进行加固处理,再实施防水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