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冻结后能否继续上强度取决于受冻发生的时间节点及保护措施,具体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早期受冻(未达到临界强度)
-
强度显著下降且不可逆
- 若新浇筑混凝土在未形成足够强度前受冻(通常指未达到设计强度的30%),内部自由水结冰膨胀会破坏水泥石结构,导致永久性强度损失。例如:28天抗压强度可能降低约50%,且无法通过后期养护完全恢复。
- 水结冰产生的约2500kg/cm²膨胀应力远超初期强度,导致混凝土内部出现裂缝、表面剥落及耐久性下降。
-
水化反应中断
- 当温度降至-3℃时,自由水完全结冰,水泥水化停止,混凝土变为冰、砂石等独立固相混合体,无法形成有效强度。
二、达到临界强度后受冻
- 强度影响较小
- 若混凝土已形成临界强度(设计强度的30%以上),此时结构相对稳定,后续受冻仅造成5%以内的强度损失,对整体性能影响有限。
三、防护措施的作用与局限
-
防冻剂与保温措施
- 掺加防冻剂可降低冰点,延缓冻结时间,但极端低温下仍可能发生冻害。
- 采用篷布、棉毡保温或加热手段,可确保混凝土在达到临界强度前避免受冻。
-
施工阶段控制
- 严冬阶段(平均气温低于-5℃)需暂停施工,否则即使采取加热措施,凝固效果和强度发展仍会显著受限。
总结:混凝土受冻后是否继续上强度,关键在于是否已形成临界强度。早期受冻将导致不可逆强度损失,而达到临界强度后受冻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