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针对部分地方实施的“电动车禁止载人”政策提出批评,认为此类管理措施存在“一刀切”倾向,忽视了民生需求和实际交通状况,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批评核心:执法缺乏温度与灵活性
-
“一刀切”管理引发争议
央视指出,多地以安全隐患为由,直接禁止电动车载人(尤其是接送学生场景),甚至采用强硬手段限制车辆上路。这类做法未充分考量短途出行刚需,导致家长接送子女、老年人代步等基本生活需求受阻。 -
新规制定与执行存在矛盾
尽管电动车超载确实存在制动距离增大、车辆稳定性变差等安全隐患,但央视强调管理应细化分类而非简单禁止。例如,部分地方规定“时速不超过50公里的电动车不能载人”,却未针对不同车型(如电动自行车、轻便摩托车)设定差异化的载人标准,导致政策脱离实际。
二、典型案例:管理措施激化矛盾
-
北京、江西等地严控“老年代步车”接送学生
北京朝阳区明确禁止“老年代步车”用于接送学生及儿童,江西吉安则严禁三、四轮低速电动车上路载客。此类措施虽出于安全考量,但因缺乏过渡期和替代方案,引发民众强烈不满。 -
“禁载人”标准模糊化执行
部分执法部门将电动自行车搭载12岁以上人员、轻便摩托车临时载人等行为均视为违规,导致普通家庭日常出行成本增加,舆论质疑政策“重限制轻疏导”。
三、央视呼吁:平衡安全与民生需求
-
推行分类管理
建议根据车型属性(如非机动车/机动车)和使用场景(通勤/接娃)制定差异化管理规则。例如,允许电动自行车搭载12岁以下儿童,电动摩托车限定载人年龄,而非全面禁止。 -
加强执法人性化
强调执法过程中需注重教育引导,避免直接扣车、罚款等激化矛盾的手段,同时完善公共交通接驳、校园周边停车设施等配套措施,缓解“禁载人”政策带来的不便。
综上,央视批评的核心在于呼吁地方政府在电动车管理中兼顾安全底线与民生实际,通过精细化、人性化的政策设计实现有效治理,而非依赖简单禁令激化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