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贫监测对象的纳入是一个复杂且系统的过程,涉及多个步骤和程序,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和帮扶那些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以下是防贫监测对象纳入的六个主要步骤。
入户核实
农户自主申报和基层干部排查
入户核实是识别监测对象的第一步,主要通过农户自主申报和基层干部排查两种方式进行。农户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书面等形式向村委会或驻村工作队提出申请,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则负责逐户实地调查,核实农户的家庭收入、支出、“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情况。
入户核实是确保信息准确性的关键步骤,通过直接与农户接触,可以全面了解其家庭状况和实际需求,避免信息遗漏和误判。
部门筛查预警
部门筛查预警是通过医保、民政、教育、农业农村等部门的信息比对,发现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基层进行核实。部门筛查预警利用现有数据资源,能够快速识别出潜在的风险群体,提高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特别是在处理复杂和隐蔽的风险时具有优势。
信息比对
农户授权和民主评议
村级组织收集汇总农户信息后,通过乡(镇、街道)统一报送县级乡村振兴部门进行信息比对。比对结果反馈后,村级组织结合家庭基本情况、返贫致贫风险等综合研判,通过民主评议确定初选监测对象并在村内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天。
信息比对和民主评议相结合,能够确保监测对象的认定更加科学和公正,通过公示环节,可以增加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减少腐败和误判的可能性。
村级初选
公示和审核
村级初选结果在村内公示无异议后,上报乡(镇、街道)进行审核。乡(镇、街道)对初选监测对象进行审核,确定拟纳入监测对象名单,并报县级乡村振兴部门审核批准。村级初选和乡级审核相结合,能够确保监测对象的初步认定符合实际情况,通过多级审核,可以有效避免误判和遗漏,提高监测对象的准确性。
乡级审核
复核和上报
乡(镇、街道)根据县级比对核实结果,组织相关人员对初选名单进行入户调查,填写调查表,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核,最终将符合条件的对象上报县级乡村振兴部门审批。乡级审核通过入户调查和复核,能够进一步确保监测对象的认定符合实际情况,通过多级审核,可以有效避免误判和遗漏,提高监测对象的准确性。
县级审批
最终审批和公告
县级乡村振兴部门对乡(镇、街道)上报的拟纳入监测对象名单进行审核批准,并将审批结果推送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在乡村两级公告县级审批后的监测对象名单。
县级审批是确保监测对象认定的最终环节,通过最终审批和公告,可以确保监测对象的认定结果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接受社会监督,减少腐败和误判的可能性。
结果公告
录入系统和建档
乡(镇、街道)组织村级将监测对象信息录入全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并建立相关档案。将监测对象信息录入系统和建档,能够实现动态管理和跟踪帮扶,确保监测对象的认定结果得到有效执行和持续监测,提高帮扶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防贫监测对象的纳入包括入户核实、信息比对、村级初选、乡级审核、县级审批和结果公告六个主要步骤。每个步骤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和帮扶那些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实现动态管理和精准帮扶。通过这些步骤,可以有效防止农户重新陷入贫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防贫监测对象的纳入标准是什么?
防贫监测对象的纳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收入标准:以家庭为单位,监测对象的人均纯收入在当地防止返贫监测范围内。例如,2024年河南省的监测范围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8100元。
-
“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监测对象在“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且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
-
返贫致贫风险:监测对象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并存在返贫或致贫风险。
-
其他特殊情况:包括大病重病、重度残疾、突发严重困难等,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农户。
如何有效识别和监测防贫监测对象?
有效识别和监测防贫监测对象是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关键环节。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和方法:
识别防贫监测对象
-
明确监测对象范围:
- 脱贫不稳定户:年人均纯收入低于省定监测范围基准线且存在返贫风险的脱贫户。
- 边缘易致贫户:年人均纯收入低于省定监测范围基准线且存在致贫风险的一般农户。
- 突发严重困难户:年人均纯收入超过省定监测范围,但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农户。
-
识别方法:
- 农户自主申报:通过全国防止返贫监测信息系统手机APP、12317咨询服务热线电话等渠道进行申报。
- 干部走访排查:依靠乡村干部、驻村干部、乡村网格员等基层力量进行全覆盖排查,每年不少于两次。
- 部门筛查预警:各级行业部门定期筛查预警,反馈乡、村核实。
监测防贫监测对象
-
建立监测机制:
- 常态化监测:通过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等方式实现常态化监测。
- 数据共享:完善数据共享对接机制,确保各级行业部门推送的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
-
监测内容:
- 收入支出状况:定期监测农户的收入和支出情况,特别是刚性支出和收入大幅缩减的情况。
- “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监测农户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方面的情况。
-
帮扶措施:
- 分类施策:根据监测对象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如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健康帮扶等。
- 动态管理:对监测对象实施动态管理,及时调整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
防贫监测对象纳入后如何进行帮扶?
防贫监测对象纳入后,帮扶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帮扶原则
- 精准帮扶:根据监测对象的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实行分类帮扶。
- 开发式帮扶:通过提供劳动机会、提高劳动技能、扩大生产规模等方式,促进监测对象依靠自身力量发展。
- 兜底保障:对无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做好兜底保障。
具体帮扶措施
-
产业帮扶
- 到户产业帮扶:通过以奖代补、经营奖补等方式,支持监测对象发展庭院经济、种植业、养殖业等。
- 经营主体带动: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带动监测对象发展生产,明确利益联结机制。
- 金融帮扶:落实小额信贷和贴息政策,确保有产业发展意愿和资金需求的监测对象应贷尽贷。
-
就业帮扶
- 技能培训:对有培训意愿且未实现就业的监测对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 就业服务:加强稳岗就业,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
- 就业奖补:对跨省务工和省内县外务工的监测对象给予一次性交通补贴等。
-
“3+1”保障
- 住房安全保障:对符合条件的监测对象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范围。
- 教育保障:落实“雨露计划”补助,确保监测对象子女不因贫失学。
- 医疗保障:落实医保资助参保政策,提供大病专项救治等健康帮扶措施。
- 饮水安全保障:加强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确保饮水安全。
-
兜底帮扶
- 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助供养条件的监测对象,简化认定程序,及时纳入保障范围。
-
社会帮扶
- 鼓励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提供资金、技术、就业等方面的支持。
帮扶程序
- 村级申报:村级统计汇总新识别监测对象的基本情况、返贫致贫风险点及帮扶需求,向乡镇上报帮扶计划。
- 乡镇审核:乡镇对各村新识别监测对象的帮扶计划进行审核,并上报县级农业农村部门。
- 县级审定:县农业农村部门会同各行业部门根据具体情况,研究制定因人因户针对性帮扶措施,并确定帮扶责任人。
- 实施帮扶:县农业农村部门将制定完成的针对性帮扶措施反馈乡村两级,并督促相关行业部门落实措施,帮扶责任人跟踪协助落实到户到人。
- 检验成效:定期跟踪帮扶措施落实情况,检验帮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