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正骨治疗的次数因人而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具体如下:
- 病情程度:
- 轻度:症状较轻的患者,如仅有轻微颈肩疼痛、肌肉紧张,无明显神经、血管受压表现,可能 1 次正骨就能改善局部肌肉紧张和痉挛,缓解疼痛。部分患者经 1 - 2 次正骨治疗,配合适当休息和颈部保养,症状可基本消失。
- 中重度:病情较重者,如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头晕、视物模糊等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受压症状,或存在颈椎间盘突出、椎体骨质增生明显等情况,通常需要 2 - 3 次或更多次正骨治疗。多次治疗可逐渐调整颈椎关节位置,减轻神经、血管压迫,缓解症状,但可能也难以完全根治,还需结合其他治疗方法。
- 病程长短:
- 病程短:如果患者颈椎病发病时间不长,颈椎关节错位、肌肉紧张等情况相对容易纠正,一般经过 1 - 2 次正骨治疗,再配合康复训练,恢复会比较快。
- 病程长: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颈部肌肉、韧带等组织长期处于异常状态,可能出现粘连、挛缩等改变,颈椎关节也可能有较严重的错位或骨质增生,治疗难度较大,可能需要 4 - 6 次或更多次正骨治疗,且治疗周期会延长,有的可能需要 1 - 3 个月甚至更久才能有明显效果。
- 患者年龄与体质:
- 年轻体质好:年轻、身体素质较好的患者,身体的恢复能力强,对正骨治疗的耐受性和反应较好,可能经过 2 - 3 次正骨治疗,配合适当的康复锻炼,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 年老体质弱:老年人或体质较弱者,骨质相对疏松,肌肉力量不足,恢复能力较差,正骨治疗时手法力度需适当控制,以免造成损伤,因此可能需要更多次的治疗,且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身体反应,治疗后也需要更长时间的休息和恢复。
- 治疗配合度:
- 配合度高:患者在正骨治疗后,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休息、颈部功能锻炼,保持良好的姿势和生活习惯,那么正骨治疗的效果会更好,所需的治疗次数可能相对较少。
- 配合度低:若患者治疗后不注意休息,仍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或颈部过度劳累、受寒等,容易导致颈椎病症状反复,影响治疗效果,可能需要增加正骨治疗的次数,甚至可能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
颈椎病正骨治疗的次数没有固定标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同时,正骨治疗必须由专业医生操作,治疗前需明确诊断,排除不适合正骨的情况,如脊髓型颈椎病、颈椎严重骨质破坏等。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变化和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和正骨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