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的疆界线在不同时期存在"九段线"和"十一段线"的表述差异,这主要源于历史测绘和地图版本的不同。以下是具体说明:
一、"十一段线"的提出与历史地位
-
提出时间与依据
南海"十一段线"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47年绘制,是当时中国对南海诸岛权益边界的官方画法。该线从北到南依次标注了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及周边海域,奠定了南海疆界的基本框架。
-
国际承认与历史意义
当时世界上所有国家均承认"十一段线"的合法性,其绘制标准与后续中国政府的主张一致。这一线段划分在长达四分之一的时间内未被周边国家提出异议,具有重要的国际法意义。
二、"九段线"的调整与现状
-
调整原因与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3年对"十一段线"进行了修订,移除了北部湾中部的两段,形成了现行的"九段线"。调整后的线段更符合新中国成立后的海洋权益认知和行政需求。
-
"十段线"的争议与澄清
2014年中国官方曾公布"十段线"版本,但这一表述引发争议。权威资料显示,"十段线"实为地图绘制格式调整(如将台湾岛与琉球群岛间不属于南海的段落删除),并非新增海域。因此,当前官方仍以"九段线"作为南海疆界的主流表述。
三、核心要点总结
-
"十一段线" :民国时期的官方疆界线,1947年绘制,国际上广泛承认。
-
"九段线" :新中国成立后的官方疆界线,1953年调整形成,现为中国政府对外宣示的主权边界。
-
"十段线" :2014年地图格式调整,并非新增海域,属于术语表述差异。
南海九段线是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的核心依据,其历史演变体现了中国对南海权益的持续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