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器械的消毒流程是确保医疗安全和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了解具体的消毒流程和标准对于医疗机构和口腔科医生至关重要。
口腔器械消毒流程
清洗
- 预处理初洗:工作人员使用流动水初步去除器械表面污物,如牙钳和洁牙手柄。
- 酶洗:使用多酶液体浸泡、超声清洗或专用手机清洗机进行深度清洁,去除顽固污渍。
- 漂洗:用高压水枪进行高压漂洗,确保彻底去除残留物。
- 干燥:将器械放入干燥柜进行彻底干燥,金属类干燥温度为70℃~90℃,塑料类为65℃~75℃。
消毒灭菌
- 物理消毒:首选湿热消毒,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温度134℃、时间6分钟,或预真空压力灭菌,温度132℃、时间4分钟。
- 化学消毒:使用2%戊二醛浸泡30分钟,或0.5%碘伏涂搽45次,但效果不如高压蒸汽灭菌。
无菌存放
- 无菌室存放:经过清洗、消毒、灭菌的器械应在无菌室内分类存放,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
- 有效期:裸灭菌器械应存放于无菌容器中,有效期不超过4小时;纸塑包装有效期6个月。
口腔器械消毒标准
管理要求
- 制度制定:医疗机构应制定口腔器械消毒灭菌工作管理制度,设立独立的器械处理区。
- 人员培训:消毒灭菌工作人员应参加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确保掌握正确的消毒灭菌技术。
设备设施
- 设备配置:应配备污物回收器具、手工清洗池、超声清洗器及灭菌设备等。
- 耗材选择:选择合法有效的清洁剂、消毒剂和润滑剂,确保器械安全。
消毒灭菌原则
- 一人一用:口腔器械应一人一用一消毒和(或)灭菌,高度危险器械应达到灭菌水平。
- 监测要求:每次灭菌周期结束后应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确保灭菌效果。
口腔器械消毒效果评估
物理监测
- 工艺监测:检查灭菌物品、洗涤、包装质量,确保灭菌器运行正常。
- 化学监测:使用化学指示卡进行监测,确保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符合要求。
生物监测
- 生物指示物:使用生物指示物进行监测,验证灭菌效果,确保所有微生物被杀灭。
- 监测频率:常规使用条件下,至少每月进行一次生物监测,新灭菌设备使用前进行生物监测。
口腔器械的消毒流程包括清洗、消毒灭菌和无菌存放等步骤,严格遵循管理要求、设备设施配置和消毒灭菌原则是确保消毒效果的关键。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可以有效评估消毒灭菌的效果,保障医疗安全和患者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