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课后服务政策的实施旨在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下是关于湖南省课后服务政策的详细解读。
文件背景与目的
制定背景
- 政策更新:2021年,湖南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暂行办法》,现已到期,需重新制定文件。
- 中央“双减”政策:为落实中央“双减”工作部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满足社会和群众对中小学课后服务的新期待和新需求。
目的
- 减轻负担:通过课后服务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和家长的照看负担。
- 提高质量:丰富课后服务形式和内容,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课后服务的基本原则
自主自愿
- 自愿参加:课后服务必须严格遵循学生自愿参加原则,学校和教师不得强制要求学生参加。
- 家长意见:学校开展课后服务要充分征求家长意见、征询学生需求,由学生和家长自愿报名、自主选课。
公益属性
- 非营利性:合理确定课后服务成本,建立科学的课后服务成本分担机制,不得借课后服务名义营利。
- 收费公示:学校要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将课后服务收费标准、服务时间、课程内容等相关信息公开,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全面育人
- 五育并举: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统筹加强作业管理、睡眠管理、手机管理、读物管理、体质管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 个性化需求:因校制宜设置课后服务项目,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成长需求。
主动公开
学校要通过家长告知书、官网官微、家校平台等途径,及时公开服务时间、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收费事项及标准、安全保障措施等,主动接受社会和家长监督。
课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
服务内容
- 学科辅导:指导完成作业、面批面改、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辅导答疑和学习拓展指导等。
- 非学科类素质拓展服务:包括德育、体育、美育、劳动、阅读、科学、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等。
服务形式
- “1+X”模式:工作日课后服务由“1”即学科辅导服务和“X”即非学科类素质拓展服务组成,原则上每周素质拓展服务时间占比要达到50%以上。
- 弹性调整:各义务教育学校要统筹考虑教师意愿和家长、学生需求,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课后服务时间,并可根据情况变化实行弹性调整。
课后服务的实施与管理
全覆盖
- 管理责任:压实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责任和学校主体责任,确保有课后服务需求的在校学生都能参加课后服务。
- 优先保障:优先保障留守儿童、残疾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困难学生等亟需服务的群体。
时间与范围
- 服务时间:课后服务应安排在上课日及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和学校教学计划之后,结束时间应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作好衔接。
- 服务范围:早到校看管和自习、午餐午休看管、晚自习等服务不得纳入课后服务范围。
流程管理
- 征求意见:事先充分征求家长意见,制定学校课后服务及收费方案,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向家长和社会公示,与家长签订书面课后服务协议。
- 记录留存:学校要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合理分组编班,建立工作台账,对每一种课后服务的计划、时间、人数、内容、形式等实行记录留存,做到过程清楚、有案可查。
课后服务的保障措施
经费保障
- 经费筹措:各地要加强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可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确保经费筹措到位。
- 收费标准:课后服务收费必须坚持成本补偿和非营利性原则,具体标准由各市州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教育、财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报市州人民政府同意后执行,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安全管理
- 安全制度:各地各校应把学生安全摆在首位,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学校以及参与课后服务人员安全管理责任,完善校方责任保险的投保范围。
- 应急预案:制定并落实考勤、监管、交接班制度和应急预案措施,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湖南省课后服务政策的实施旨在通过多方面的保障措施和具体措施,全面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政策的实施不仅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还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