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炭是固体燃料的一种,主要由煤在高温干馏条件下制成,广泛应用于高炉炼铁、有色金属冶炼等领域。其质量标准主要从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机械性能等方面进行评定。以下是焦炭标准指标的详细说明:
一、化学组成
固定碳
- 固定碳是焦炭的主要成分,含量越高,焦炭的发热值越高。
- 一级焦炭固定碳含量不低于85%,二级焦炭不低于82%,三级焦炭不低于80%。
灰分
- 灰分是焦炭中的有害杂质,主要来源于炼焦用煤中的矿物质。
- 灰分含量越低越好,过高会增加高炉冶炼过程中的石灰石消耗和热量损失。
- 一级焦炭灰分不超过12%,二级不超过14%,三级不超过16%。
挥发分
- 挥发分是焦炭成熟度的重要标志,含量过高表示焦炭不成熟(生焦),过低则表示过烧(过火焦)。
- 一级焦炭挥发分不超过1.5%,二级不超过2.0%,三级不超过2.5%。
硫分
- 硫分是焦炭中的有害元素,会降低高炉的脱硫效率。
- 一级焦炭硫分不超过0.7%,二级不超过0.8%,三级不超过1.0%。
磷、氯等杂质
- 这些元素会降低焦炭的化学稳定性,对高炉冶炼过程不利。
二、物理性质
真密度与视密度
- 真密度:1.8-1.95 g/cm³
- 视密度:0.88-1.08 g/cm³。
气孔率
- 气孔率:35-55%,反映了焦炭的多孔性。
比热容
- 平均比热容:0.808 kJ/(kg·K)(100℃),1.465 kJ/(kg·K)(1000℃)。
热导率
- 常温下为2.64 kJ/(m·h·K),900℃时为6.91 kJ/(m·h·K)。
着火温度
- 空气中着火温度:450-650℃。
粒度组成
- 粒度均匀性对高炉透气性有重要影响。
三、机械性能
抗碎强度(M40)
- 反映焦炭在外力冲击下的抗破碎能力。
- 一级焦炭M40不小于80%,二级为76%-80%,三级不小于72%。
耐磨强度(M10)
- 反映焦炭抵抗摩擦力破坏的能力。
- 一级焦炭M10不大于8.0%,二级不大于9.0%,三级不大于10.0%。
反应性(CRI)与反应后强度(CSR)
- 反应性:焦炭在1100℃与CO₂反应的能力,反映其热稳定性。
- 反应后强度:焦炭与CO₂反应后的机械强度,影响高炉操作稳定性。
四、国家标准依据
- 焦炭质量指标和检验方法依据国家标准GB/T1996—2003《冶金焦炭》进行规范。
- 包括灰分、硫分、挥发分、机械强度、粒度等指标的测定方法。
五、实际应用
- 焦炭在高炉炼铁中作为还原剂、发热剂和料柱骨架,其质量直接影响高炉的透气性、冶炼效率和生铁质量。
- 根据用途,焦炭可分为冶金焦、气化焦和电石用焦等。
以上是焦炭标准指标的全面概述,如需更详细的技术参数或国家标准解读,请参考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