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尘治理六个100%是指施工现场在扬尘污染防治方面应达到的六个全面覆盖的标准。这些标准旨在通过严格的控制措施,减少施工扬尘对环境和空气质量的影响。
扬尘治理六个100%内容
1. 工地周边100%围挡
施工现场必须设置封闭式硬质围挡,高度不低于2.5米,坚固稳定、整洁美观、无歪斜、破损。安装不低于30cm防溢底座,设置高压雾化喷淋设施。
围挡的设置不仅能有效防止扬尘扩散,还能提升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和美观度,符合城市风貌规划要求。
2. 出入车辆100%冲洗
在施工现场出入口设置车辆冲洗装置和沉淀池,运输车辆底盘和车轮冲洗干净后,方可驶离施工现场。洗车用水宜使用基坑降水。车辆冲洗设施是防止运输车辆带泥上路的重要措施,能够有效减少道路扬尘污染。
3. 在建工地100%湿法作业
施工现场安排专人负责卫生保洁工作,遇到干旱和大风天气时,增加洒水降尘次数,确保无浮土扬尘。在进行开挖、回填等土方作业时,要辅以洒水压尘等措施。
湿法作业能够有效抑制施工现场的扬尘产生,特别是在干燥和大风天气条件下,能够显著降低扬尘污染。
4. 物料堆放100%覆盖
工程渣土、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做到集中分类堆放、严密覆盖、及时清理;在施工现场裸露的场地和集中堆放的土方,采取覆盖、固化或绿化等防尘措施。物料覆盖措施能够有效防止物料扬尘,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资源回收和再利用。
5. 施工现场地面100%硬化
对施工场地的主要通道、进出道路、材料加工区及办公生活区地面进行硬化处理,场地硬化强度、厚度、宽度,应满足安全通行、卫生保洁需求。地面硬化能够减少尘土的产生和扩散,提高施工现场的环境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排水和通行。
6. 渣土车辆100%密闭运输
车辆在运输煤炭、垃圾、渣土、砂石、土方、灰浆等散装、流体物料时,必须采取密闭或其他措施,做到车辆密封、装载均衡,不得沿途洒落,造成二次道路扬尘污染。
密闭运输是防止渣土车辆在运输过程中扬尘污染的重要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对城市道路和环境的污染。
扬尘治理的技术措施
1. 喷洒水雾使粉尘湿润沉降
适用于露天堆场、道路扬尘等场合,通过喷洒水雾使粉尘湿润沉降,减少扬尘扩散。洒水降尘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防尘措施,能够在短时间内显著降低扬尘浓度,适用于多种扬尘源。
2. 化学抑尘剂
喷洒化学抑尘剂使粉尘颗粒凝聚、增重,降低其飘散能力,适用于堆场、土方工程等扬尘源。化学抑尘剂能够在不增加额外负担的情况下,有效减少扬尘污染,适用于长期防尘需求。
3. 覆盖防尘网
在易产生扬尘的物料堆放上覆盖防尘网,有效阻止粉尘飘散,适用于建筑施工现场。防尘网覆盖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防尘措施,能够在不影响施工效率的情况下,减少扬尘污染。
扬尘治理的管理措施
1. 制定扬尘治理方案
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包括采取的具体措施、时间表、责任人等。制定详细的治理方案能够确保治理措施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治理效果。
2. 加强监管和执法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扬尘治理规定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严格的监管和执法能够有效遏制违规行为,确保治理措施落到实处。
3. 提高公众参与度
通过宣传教育、社区参与等方式,提高公众的扬尘污染防治意识。公众参与能够形成全社会共同治理的良好氛围,提高治理效果。
扬尘治理的政策法规
1. 制定地方性扬尘治理标准
通过制定地方性扬尘治理标准,明确各类施工活动中扬尘的排放限值和治理措施。地方性标准能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更为具体和可操作的治理措施,提高治理效果。
2. 加强政策宣传和执行
通过宣传教育和政策执行,提高公众和企业的环保意识,推动扬尘治理工作的落实。政策宣传和执行能够增强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形成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扬尘治理六个100%通过严格的围挡、车辆冲洗、湿法作业、物料覆盖、地面硬化和密闭运输等措施,有效减少了施工现场的扬尘污染。结合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政策法规,能够全面提升扬尘治理的效果,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
扬尘治理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扬尘治理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利用抑尘技术:
- 生物纳膜抑尘技术:通过在物料表面形成一层薄膜,阻止粉尘颗粒的飞扬。
- 云雾抑尘技术:通过喷洒细水雾,增加空气湿度,使粉尘颗粒沉降。
- 湿式收尘技术:通过喷水或雾化水,捕捉和回收粉尘颗粒。
-
洒水和绿化:
- 在建筑工地和道路两旁多洒水,保持地面湿润,减少扬尘。
- 在道路两旁植树造林,增加绿化覆盖率,减少裸露地面,降低扬尘。
-
增加墙面粗糙性:
- 在立交桥等建筑物的墙面上增加粗糙材料,帮助滞留尘粒,减少扬尘。
-
减少屋顶粉尘:
- 清理城市楼房屋顶的积尘和废物,并在屋顶铺设碎石层,起到吸尘和降温的作用,减少扬尘。
-
施工工地扬尘治理:
- 封闭围挡:施工现场必须设置封闭的围挡,防止扬尘扩散。
- 道路硬化:施工场区的主要道路应进行硬化处理,并采取洒水压尘措施。
- 裸露地面覆盖:对施工现场内的裸露地面、土方等进行覆盖,防止扬尘。
- 运输车辆管理:运输车辆必须密闭或遮盖,防止沿路遗撒。
- 湿法作业:在土方作业时,采用喷水湿润沙土等措施,减少扬尘产生。
-
创新举措:
- 天幕工地:在施工现场安装防尘网和喷淋系统,形成半室内环境,有效控制扬尘。
- 全电工地:使用电力驱动的施工车辆和机械,减少尾气排放和扬尘。
- 智慧监管:利用在线监测、视频监控等手段,实时监控扬尘情况,提升治理水平。
-
道路清扫保洁:
- 加强道路清扫保洁力度,采用机械化作业方式,提升清扫效率,减少道路扬尘。
-
裸地扬尘治理:
- 对城乡结合部、农村等地区的裸露地面进行分类治理,采取绿化、覆盖等措施,减少扬尘。
扬尘治理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有哪些具体表现?
扬尘治理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降低颗粒物浓度:扬尘治理措施如洒水、雾炮、覆盖等,能有效减少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如PM2.5和PM10),从而改善空气质量。
-
减少雾霾天气:通过控制扬尘排放,可以降低雾霾天气的发生频率,提高能见度,改善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出行条件。
-
改善生态环境:扬尘治理不仅减少了对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还能防止扬尘对植物叶片的覆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植物的正常生长。
-
提升城市形象:有效的扬尘治理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增强城市吸引力,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不同地区的扬尘治理标准有何差异?
不同地区的扬尘治理标准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排放限值标准
- 上海市:《建筑施工颗粒物控制标准》(DB31/964-2016)规定,15分钟颗粒物均值浓度不得超过2000μg/m³,且每日不得超过1次;1000μg/m³不得超过6次。
- 辽宁省:《施工及堆料场地扬尘排放标准》(DB21/2642-2016)规定,城镇建成区TSP(总悬浮颗粒物)5分钟平均浓度不得超过800μg/m³,郊区及农村地区不得超过1000μg/m³。
- 陕西省:《施工场界扬尘排放限值》(DB61/1078-2017)规定,拆除、土方及地基处理工程小时平均浓度不得超过800μg/m³,基础、主体结构及装饰工程不得超过700μg/m³。
- 河北省:《施工场地扬尘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规定,PM10小时均值浓度不得超过300μg/m³,且每日不得超过2次。
2. 扬尘治理措施
- 六个百分之百:许多地区推行“六个百分之百”扬尘治理标准,包括施工工地周边100%围挡、出入车辆100%冲洗、拆迁工地100%湿法作业、渣土车辆100%密闭运输、施工现场地面100%硬化、物料堆放100%覆盖。
- 差异化评价:部分地区如河南省实施了扬尘污染防治差异化评价标准,根据项目工地的扬尘防治情况分为A级到E级,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3. 监测与管理
- 在线监测:一些城市如南京和深圳实施了工地扬尘在线监测信息系统,要求安装监测设备并与相关部门联网,实时监控扬尘排放情况。
- 智慧化监管:部分地区如洛阳市推动智慧化工地建设,利用科技手段实现精准控尘和依法控尘。
4. 地方标准与实施细则
- 地方标准:各省市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地方标准,如四川省发布了《四川省施工场地扬尘排放标准》(DB51/2682-2020),对施工场地扬尘排放提出了具体要求。
- 实施细则:部分地区还出台了实施细则,如河南省对城区道路清扫保洁、建筑垃圾消纳场管理等提出了详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