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筋与漏筋在建筑工程中实际指同一现象,是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未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的质量缺陷,两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具体说明如下:
一、术语规范
- 露筋是行业标准术语,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中被明确定义为“构件内钢筋未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的缺陷。
- 漏筋为部分施工场景中的口语化表达或笔误,未出现在规范文件中,但实际使用中常与“露筋”混用。
二、成因与表现
- 直接原因:
- 钢筋保护层垫块移位、缺失或厚度不足;
- 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或模板漏浆导致钢筋暴露;
- 配筋过密或石子粒径过大阻碍混凝土包裹钢筋。
- 典型场景:
- 梁、板、柱等构件表面可见纵向或横向裸露钢筋;
- 结构转角、钢筋密集区易发。
三、处理与预防
- 修复方法:
- 浅层外露:清理锈迹后以1:2水泥砂浆抹平;
- 深层外露:凿除松散混凝土,采用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补。
- 预防措施:
- 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及石子粒径(不超过钢筋净距的3/4);
- 浇筑前检查保护层垫块,振捣时避免触碰钢筋。
四、术语混用说明
部分施工资料或非专业场景可能将“露筋”写作“漏筋”,但两者无本质区别,均指向钢筋外露的质量问题。专业场景建议统一使用“露筋”表述。
(注:此回答综合了搜索结果中关于“露筋”的多角度描述,未包含“漏筋”独立定义内容,因规范及技术资料中均未区分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