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漏振与过振是混凝土振捣过程中两种常见缺陷,主要区别体现在成因、表现形式及对结构性能的影响上:
一、定义与成因
-
漏振
-
指混凝土在振动过程中,部分区域振动幅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导致该区域密实度不足,可能出现空隙、裂缝或蜂窝状缺陷。
-
主要原因:搅拌不均匀、模板支撑不稳定、振动器故障或振捣时间不足。
-
-
过振
-
指混凝土振动幅度超过设计要求,导致内部应力过大,可能引发裂缝、鼓胀甚至结构破坏。
-
主要原因:振动时间过长、配合比不当、环境温度异常或振捣器故障。
-
二、表现形式
-
漏振 :
表面出现气泡、蜂窝、麻面或露筋现象,混凝土内部存在空隙,严重时形成粗骨料与砂浆分离的离析状态。
-
过振 :
表面呈现凹凸不平(如“天花麻子脸”)、粗骨料拥挤、砂浆层过厚,严重时伴随离析。
三、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
漏振 :
主要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表面质量,导致强度发展不良,可能引发钢筋锈蚀风险。
-
过振 :
除影响强度外,还会降低砂浆强度,加剧混凝土收缩裂缝,长期可能引发结构破坏。
四、预防与治理措施
-
漏振预防 :
- 确保混凝土搅拌均匀,避免成分离析;检查模板支撑系统稳定性;定期维护振动设备。
-
过振预防 :
- 合理控制振动时长(建议参考规范或试验数据);优化配合比;避免高温环境施工。
-
治理方法 :
- 漏振可通过修补砂浆、高压注浆等方式修复表面缺陷;过振导致的离析问题需清理骨料、重新振捣并养护。
总结
漏振与过振均因振捣不当引发,但漏振以表面缺陷为主,过振则侧重强度降低和结构安全隐患。施工中需通过规范操作和设备维护避免两者发生,确保混凝土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