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混凝土离析问题,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出以下处理方案:
一、预防措施
-
优化配合比设计
根据工程需求调整水灰比,低强度混凝土可适当提高水灰比以增强流动性,高强度混凝土需严格控制水灰比以保证强度。同时,选择合理骨料级配,减少单一粒径石子,增加砂率(砂率不低于30%)。
-
控制原材料质量
严格骨料进场检测,避免含泥量过高、片状石屑等缺陷。对粉煤灰等掺合料进行质量把关,确保其保水性。
-
规范施工工艺
-
搅拌时控制时间(避免过长导致过度分散或水分过快蒸发);
-
浇筑时控制速度,避免快速浇筑引发表面离析;
-
振捣时避免过度振捣,防止混凝土过热。
-
二、处理措施
-
现场应急处理
-
对轻微离析的混凝土表面进行二次搅拌(1-2分钟),但需控制时间以防引入空气;
-
采用柔性密封法(开槽填柔性材料)或粘贴法修补表面裂缝。
-
-
结构修复方案
-
严重离析的梁板柱需拆除部分模板及混凝土(如1/3梁板),重新检测后浇筑;
-
检测未拆除部分梁板柱的完整性,必要时加固检测。
-
-
技术改进措施
-
添加减水剂或高性能混凝土添加剂,降低水灰比并提高流动性;
-
使用低敏感性聚羧酸母液等外加剂,减少泌水风险。
-
三、质量评估与反馈
-
离析程度评估
通过观察混凝土表面是否出现分层、泌水现象判断离析严重程度。
-
耐久性测试
模拟实际环境条件(如高温、湿度)对修复后的混凝土进行抗压、抗渗等测试,评估长期性能。
-
施工记录与反馈
建立施工档案,记录每次调整配合比、处理措施及效果,为后续工程提供参考。
总结 :处理混凝土离析需从源头预防(配合比、材料、工艺)和现场应急处理相结合,严重时需结构修复。同时,加强施工管理和技术创新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