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渗混凝土漏振修补方案需结合漏振类型、工程实际情况及规范要求,分步骤进行。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修补方案:
一、施工前准备
-
缺陷检测与评估
通过超声波、钻探或视觉检查确定漏振部位(如孔洞、露筋、蜂窝麻面等),评估渗漏程度及对结构的影响。
-
基层处理
-
清理漏振区域松散颗粒、灰尘及浮灰,确保基层平整、无油污、无空鼓裂缝。
-
对严重裂缝采用高压水冲洗并保持潮湿状态,必要时涂刷界面粘接剂(如工程师B9)增强粘接力。
-
二、缺陷修补措施
-
孔洞与露筋修补
-
清理孔洞周围松散物后,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填补捣实,表面抹砂浆或浇灌混凝土封闭。
-
露筋部位需先清理后填补,填补后同样需抹砂浆或浇灌混凝土,并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
-
蜂窝麻面处理
-
对浅层蜂窝麻面可采用水泥素浆找平(1:2.5比例),深层需配合1:2干硬性水泥砂浆捻实。
-
复杂情况可结合压力水冲洗和水泥压浆法综合处理。
-
-
裂缝修补
- 采用裂缝灌浆技术,使用专用的抗渗灌浆材料(如聚丙烯灌浆料),压力控制在0.3-0.5MPa。
三、界面与整体处理
-
界面粘接力提升
-
在新老混凝土接缝处涂刷工程师B9或A3高强修补料,增强抗拉强度(R28≥50MPa)。
-
需保证界面无空鼓,修补后养护7天以上。
-
-
表面封闭与装饰
-
采用A2耐久性薄层修补料覆盖表面,厚度约1mm,提升美观度。
-
对重要部位(如地下室外墙)可额外涂刷防水涂料(如聚氨酯)。
-
四、施工注意事项
-
设备与材料
-
使用高频振动器(如插入式振捣器)确保振捣密实,避免二次振捣破坏已修补部位。
-
混凝土配合比需优化(如掺加粉煤灰减水剂),降低水灰比至0.5以下。
-
-
施工流程
-
分块错开施工,每块面积≤10m²,间隔时间≥24小时。
-
浇筑后及时压抹,避免表面开裂,立面施工需分层进行。
-
-
质量检测
-
抽样检测修补后混凝土强度(28天),修补区域抗压强度需达到设计要求。
-
重点检查界面粘接处及修补区域,确保无渗漏隐患。
-
五、总结
抗渗混凝土漏振修补需系统化处理,从基层清理到缺陷修补,再到界面强化,每一步需严格把控。建议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选择专业修补材料(如工程师B9、A3),并规范施工流程,确保修补效果与结构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