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透析患者内瘘日常护理的PPT内容框架及要点整理,结合最新临床指南和护理实践:
一、内瘘概述
-
定义与重要性
- 内瘘是通过手术将动脉与静脉吻合建立的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
- 功能:提供充足血流量(200-300 mL/min),保障透析效果。
-
构造与类型
- 自体内瘘:自体动静脉吻合(如桡动脉-头静脉)。
- 人工血管内瘘:使用人工材料连接动静脉。
二、日常护理措施
-
清洁与消毒
- 每日用温水和温和肥皂清洁内瘘侧皮肤,保持干燥。
- 避免酒精、碘伏等刺激性消毒剂,穿刺前后严格无菌操作。
-
监测与评估
- 视诊:观察皮肤有无红肿、瘀斑、感染或动脉瘤。
- 触诊:检查震颤感(正常为持续震颤,减弱提示狭窄/血栓)。
- 听诊:正常为连续低沉的“吹风样”杂音,异常需警惕闭塞。
-
避免压迫与损伤
- 禁止在内瘘侧测血压、输液、提重物或佩戴过紧饰品。
- 睡眠时避免压迫内瘘侧肢体。
-
运动与锻炼
- 术后6-8周进行握力球训练,促进血管扩张。
- 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血管损伤。
-
饮食与水分管理
- 透析间期体重增长≤干体重的5%,避免低血压导致内瘘闭塞。
- 控制血磷、血钙水平,预防血管钙化。
三、并发症识别与处理
-
血栓形成
- 表现:震颤/杂音消失、局部疼痛。
- 处理:立即就医,溶栓或手术取栓。
-
感染
- 表现:红肿、疼痛、脓性分泌物或发热。
- 处理:局部消毒+抗生素,严重时手术清创。
-
狭窄或窃血综合征
- 表现:肢体发冷、苍白、疼痛(窃血);静脉曲张、水肿(狭窄)。
- 处理:血管造影评估,球囊扩张或手术重建。
四、注意事项与误区
- 误区:
- 仅关注穿刺点,忽略整体血管评估。
- 过度依赖药物,忽视日常监测和锻炼。
- 正确做法:
- 每日定时自查(视、触、听)并记录。
- 定期复查超声或血管造影,评估内瘘功能。
五、总结
- 内瘘护理核心: “防感染、防血栓、防压迫” 。
- 患者教育重点:掌握自我监测方法,及时识别异常并就医。
PPT设计建议:
- 配图:内瘘构造示意图、正确/错误护理对比图。
- 数据可视化:并发症发生率统计、护理效果对比图表。
- 互动环节:模拟触诊/听诊练习、患者经验分享。
(注:内容框架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章节顺序或合并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