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过程中凝血是一个常见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多种因素。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确保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
血液透析凝血的原因
患者因素
- 高凝状态:高脂血症、高血糖、糖尿病等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凝血功能亢进,容易发生凝血。
- 血液成分改变:血浆成分或血细胞异常,如血小板增多,增加凝血风险。
- 血管条件差:内瘘血管狭窄、血栓形成、血管硬化等,影响血流量。
透析操作因素
- 低血流量和超滤过大:低血流量和过高的超滤率会导致血液在体外循环中停留时间过长,增加凝血风险。
- 抗凝剂使用不当:抗凝剂剂量不足或过量,或未正确使用,都会导致凝血。
- 穿刺技术问题:穿刺针位置不当、止血带使用不当导致过度再循环,增加凝血风险。
设备因素
- 透析器和管路材质:透析器和管路的材质、生物相容性等因素可能影响凝血的发生。
- 预充不充分:透析前管路预充不充分,残留空气或微小颗粒,可能导致凝血。
血液透析凝血的预防措施
评估凝血状态
- 凝血指标监测:定期检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等,合理选择和应用抗凝剂。
- 患者评估:了解患者的出血或凝血障碍病史,评估肾功能、血压、血糖等状况,以及是否存在感染、炎症等影响因素。
抗凝策略
- 抗凝剂选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凝剂,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并在透析过程中正确使用。
- 剂量调整: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抗凝剂的使用量和透析方案,避免出血和凝血风险。
操作规范
- 严格无菌操作:在透析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污染机会,降低感染风险。
- 预冲处理:透析前对透析器和管路进行充分的预冲处理,排尽管路和透析器中的空气和微小颗粒。
血液透析凝血的监测与处理
监测方法
- 凝血征象观察:观察血液颜色变深、透析器中出现阴影及条纹、动静脉壶中有形成凝血块的泡沫等。
- 压力参数监测:监测动脉压和静脉压的变化,及时发现凝血迹象。
处理措施
- 轻度凝血:追加抗凝剂用量、提高血流速度、严密监测体外循环凝血变化。
- 重度凝血:立即回血,丢弃体外循环管路和透析器,更换新的透析器和管路。
血液透析过程中凝血的原因多种多样,涉及患者因素、透析操作因素和设备因素。通过评估凝血状态、合理选择抗凝剂、严格无菌操作和充分的预冲处理,可以有效预防和处理凝血问题,确保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
血液透析中常见的凝血原因有哪些?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凝血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问题,了解其常见原因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凝血原因:
-
抗凝剂使用不当:
- 剂量不足:抗凝剂如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的剂量不足,无法有效防止血液凝固。
- 过量:抗凝剂过量可能导致出血,但有时也可能因血液稀释而引发凝血。
- 患者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同一剂量的抗凝剂反应不同,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调整剂量。
-
血流速度过慢:
- 血液在透析器中的停留时间过长,增加了与透析膜接触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凝血风险。
- 原因包括低血压、脱水、血管条件差、穿刺不当等。
-
患者自身因素:
- 高凝状态:某些疾病如高脂血症、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处于高凝状态。
- 凝血功能紊乱:患者本身存在凝血功能亢进或紊乱,容易在透析过程中发生凝血。
-
透析器和管路问题:
- 透析器预充不充分:透析器未充分预冲或预冲液不含抗凝剂,导致血液在透析器内凝固。
- 管路扭曲或打折:管路问题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凝血风险。
- 空气进入:空气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会激活血小板,促进凝血。
-
透析液成分异常:
- 透析液中钙、镁等离子浓度异常,可能影响血液凝固状态。
-
其他因素:
- 输血或血制品:透析过程中输注血液、血制品或脂肪乳剂,可能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凝血。
- 无肝素透析:某些患者因出血风险或肝素过敏需进行无肝素透析,增加了凝血的风险。
如何预防和处理血液透析中的凝血问题?
预防和处理血液透析中的凝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预防措施
-
合理使用抗凝剂:
- 在透析治疗前,全面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合理选择和应用抗凝剂,如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抗凝剂的剂量,确保适当的肝素用量是预防凝血的关键。
-
确保充足的血流量:
- 维持适当的血流速度,通常建议血流速度在200-300 ml/min之间,以减少血液在透析器中的停留时间。
- 如果需要降低血流速度,应相应增加抗凝剂的用量。
-
正确的预冲方法:
- 透析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预冲透析器和管路,确保空气被充分排除,防止血液在透析器内凝固。
- 预冲液量不少于800 ml,确保透析器充分湿化。
-
加强监测和巡视:
- 密切监测透析过程中的压力参数变化,如动脉压、静脉压和跨膜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 定期观察透析器和管路的血液颜色、流动情况,发现异常立即处理。
-
患者教育和管理:
- 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指导其控制饮食,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食物,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
- 提醒患者定期检查血管通路,确保其功能良好。
处理措施
-
轻度凝血:
- 追加抗凝剂用量,调高血流速度,继续监测凝血情况。
- 如果凝血程度加重,应立即回血,更换透析器和管路。
-
重度凝血:
- 立即停止透析,回血下机,避免凝血块进入体内。
- 如果无法回血,建议丢弃体外循环管路和透析器,不主张强行回血,以防止栓塞。
-
调整治疗方案:
- 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调整抗凝剂的种类和剂量。
- 如果患者存在高凝状态,考虑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或调整透析参数。
-
寻求专业帮助:
- 及时与医生沟通,报告凝血情况,寻求进一步的处理建议。
- 必要时进行血液学检查,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和出血风险。
血液透析凝血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有哪些?
以下是一些关于血液透析凝血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
-
血液透析膜抗凝血改性:
- 近期研究集中在通过表面改性技术提升透析膜的抗凝血性能。例如,河北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探讨了通过改变膜材料的表面微观结构、电荷和润湿性来减少血小板活化和凝血反应的方法。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开发智能响应材料和仿生膜表面,以实现更高效的抗凝效果并减少环境影响。
-
新型抗凝药物的应用:
- 针对出血倾向患者的血液透析,研究者们评估了新型抗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例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直接因子Xa抑制剂因其起效快、半衰期短和抗凝效果稳定而受到关注。这些药物为出血倾向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并有助于降低出血风险。
-
两段式枸橼酸钠抗凝方案:
-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研究发现,两段式枸橼酸钠抗凝方案在高出血风险患者的血液透析中表现出色,无需额外补充钙剂,简化了临床操作流程并降低了潜在的医疗风险。这一发现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
因子XI/XIa抗体abelacimab的研究:
- 最近的研究表明,因子XI/XIa抗体abelacimab联合依诺肝素在离体血液透析回路中显著延长了过滤凝血的时间,并降低了回路流结束时的跨膜压力。这些数据为在血液透析患者中测试abelacimab提供了支持,可能成为肝素的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