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大撤退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命脉,为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被誉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宜昌大撤退的背景
宜昌大撤退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特别是1938年秋,当时日军即将攻占武汉,大量的人员和物资需要紧急撤离至大后方。
宜昌大撤退的历史作用
保存民族工业命脉:
- 宜昌大撤退成功地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工设备从宜昌运往大后方,特别是重庆地区。
- 这些物资在西南地区建立了新的工业区,成为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
支持抗战胜利:
- 抢运的物资为抗战提供了必要的军事支持,包括兵工、炼钢等关键行业。
- 撤离的军政官员、技术工人等人才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精神激励:
- 宜昌大撤退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危难时刻的团结和勇气,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历史类比:
- 宜昌大撤退因其战略意义和历史规模,被誉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具体实施与影响
- 在卢作孚的统一指挥下,宜昌大撤退在40天内成功转移了3万多人和10多万吨物资。
- 这场大撤退不仅涉及民生公司的员工,还有数万码头工人、海员、船工和纤夫的参与。
- 宜昌大撤退的成功实施,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宜昌大撤退基本信息表
类别 | 详细信息 |
---|---|
名称 | 宜昌大撤退 |
时间 | 1938年 |
地点 | 宜昌 |
组织者 | 卢作孚 |
目标 | 将实业建设的重要物资和人员从宜昌向后方转移 |
物资量 | 13万吨货物 |
人员数量 | 3万余人 |
转运目的地 | 四川 |
历史意义 | 保留中国抗战工业命脉的壮举 |
宜昌大撤退影响分析表
影响方面 | 具体描述 |
---|---|
工业发展 | 抢运入川的物资在西南建立新工业,构成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 |
人才保留 | 大量人才转运至后方,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人才支持 |
抗战胜利 | 为抗战的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抗战中的一次关键事件 |
民族精神 | 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时刻的不屈意志和团结精神 |
历史评价 | 被誉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奇迹,是民族救亡的生动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