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大撤退纪念碑是为纪念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宜昌的一场重大撤退行动而建。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象征。以下是关于宜昌大撤退纪念碑的详细信息。
宜昌大撤退纪念碑的历史背景
背景概述
- 历史背景: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关键时期,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并将四川确定为战时大后方。由于公路和铁路被日军封锁,长江成为主要的运输通道。宜昌作为长江中游的重要城市,成为人员和物资转运的中转站。
- 撤退行动:在1938年10月至11月期间,民生轮船公司在卢作孚的领导下,组织了大量轮船和木船,冒着日军的轰炸,将3万多名人员和10万吨重要物资从宜昌抢运至四川,这一行动被称为“宜昌大撤退”。
纪念碑的设立
- 纪念意义:宜昌大撤退纪念碑是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撤退行动,缅怀在撤退过程中英勇献身的先烈和在宜昌大撤退中死难的同胞。
- 设计与建造:纪念碑由主体雕塑、绞滩柱、马光石群、木栈道、鹅卵石步道、园名碑等六部分组成,主体雕塑长15米、高9米、厚3米,采用数字和铁锚组成,外形取船和长城之形,钢筋混凝土骨架外贴红色花岗岩浅浮雕,通过定格时间、浮雕表现了当时的历史场面。
宜昌大撤退纪念碑的设计与结构
设计元素
- 主体雕塑:纪念碑的主体雕塑由一蓝色铁锚和数字组成,“1938”“10”“11”这样一组数字,表明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1938年10月、11月的40个日日夜夜。浮雕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面,上有大撤退指挥者、时任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的雕像;还刻有在抗战运输中英勇牺牲的116位民生公司员工名单和纪念铭文。
- 其他组成部分:纪念碑还包括绞滩柱、马光石群、木栈道、鹅卵石步道、园名碑等部分,这些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纪念园区。
设计风格
- 象征意义:纪念碑的设计采用了船和长城的形状,象征着中华民族在抗战时期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 材质与工艺:纪念碑采用钢筋混凝土骨架,外贴红色花岗岩浅浮雕,这种设计不仅坚固耐用,而且视觉效果震撼,能够很好地表现历史场景。
宜昌大撤退纪念碑的意义与影响
历史意义
- 抗战精神的象征:宜昌大撤退纪念碑不仅是对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的纪念,也是对那些在撤退过程中英勇献身的先烈和在宜昌大撤退中死难的同胞的缅怀。
- 教育意义:纪念碑作为一个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文化影响
- 城市记忆:宜昌大撤退纪念碑已经成为宜昌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 旅游吸引力:纪念碑所在的滨江公园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进一步提升了宜昌的城市形象。
访问宜昌大撤退纪念碑的实用信息
交通路线
- 地理位置:宜昌大撤退纪念碑位于宜昌市滨江公园夷陵长江大桥侧。
- 公共交通:可乘坐宜昌城市观光巴士到达目的地,具体路线可提前一天预订。
参观时间
纪念碑全天开放,无需预约。
注意事项
- 文明参观:请保持环境整洁,不要触摸雕塑和浮雕,尊重历史文物。
- 拍照规定:可以拍照,但请遵守公园的相关规定,不要影响其他游客的参观体验。
宜昌大撤退纪念碑不仅是对抗战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精神的纪念,也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象征。它通过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宜昌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