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大撤退的背景主要涉及抗战初期的严峻形势、宜昌的战略地位以及卢作孚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以下是对这些背景的详细分析。
形势紧迫
武汉会战与武汉失守
1938年6月,日军调集30万军力攻击武汉,中国军队组织100万人进行抵抗。尽管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武汉在10月25日失守,大部分器材被转运,没有落入敌手。
武汉会战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的一次重要战役,但最终失败导致长江中游航线被切断,宜昌成为下一个战略目标。
枯水期临近
长江每年的枯水期一般从12月开始,到次年3月左右结束,持续时间大约为3到4个月。1938年10月,距离枯水期只有40天左右,大型船只无法通行。
枯水期的临近使得宜昌的运输任务变得更加紧迫,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人员和物资的转移,否则将面临巨大的损失。
战略地位
宜昌的地理与交通地位
宜昌位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素有“川鄂咽喉”之称,是长江穿越武汉三镇唯一能够大规模存储、运输物资和人员去往重庆的水陆中枢。宜昌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抗战时期的重要交通枢纽,任何对宜昌的占领都将威胁到重庆和整个大西南的安全。
抗战物资与人员的集中
1938年秋,随着武汉会战的失败,大量军用物资、工矿设备、难民遗孤和社会名流齐聚宜昌,准备通过川江水道溯江而上,前往战时首都重庆。
宜昌成为抗战物资和人员的重要集散地,必须在日军占领之前将所有人员和物资安全转移,以保存抗战力量。
卢作孚的领导
卢作孚的决策与指挥
卢作孚在关键时刻出任交通部次长兼疏运总指挥,指挥民生公司的船队,冒着日军的炮火,在仅有的40天时间内,将从沦陷区撤往西北的全部战时物资及人员抢运到四川重庆。
卢作孚的决策和指挥是宜昌大撤退成功的关键,他不仅展现了卓越的组织能力,还体现了高尚的爱国情怀。
创新运输方法
卢作孚采用“三段航行法”,将宜昌至重庆航线分为三段,利用不同吃水深度的船只分段运输,提高了运输效率。这种创新的运输方法有效解决了大型轮船难以直达重庆的问题,确保了人员和物资能够在短时间内安全转移。
宜昌大撤退的背景主要包括抗战初期的严峻形势、宜昌的战略地位以及卢作孚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在极其有限的运力条件下,卢作孚和他的团队成功地将大量人员和物资从宜昌转移到四川,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和大批人才,被誉为“东方敦刻尔克大撤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