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医建议尽量不拔智齿,主要有以下原因:
- 智齿自身状况良好:如果智齿萌出位置正确,不影响周围牙齿,上下颌智齿咬合关系良好,能正常发挥咀嚼功能,也没有出现过龋齿、冠周炎等问题,通常不需要拔除。
- 手术存在风险:
- 术中风险:智齿拔除手术可能会引起疼痛、出血、肿胀甚至感染。尤其是位置较深或与神经、血管关系密切的智齿,拔除时还可能损伤下牙槽神经、上颌窦等周围组织,导致下唇麻木、上颌窦穿孔等并发症。
- 术后恢复问题:术后需要一定的恢复时间,期间可能会出现疼痛、肿胀、张口受限等不适症状。对于一些患有特定疾病的患者,如凝血功能障碍者、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等,术后恢复会更困难,感染的风险也更高。
- 对口腔及面部结构有影响:
- 保持牙齿排列稳定:智齿在牙列中也有一定的占位作用,如果拔除后不进行适当的处理,可能会导致邻牙移位,进而影响整个牙列的稳定性,增加龋齿和牙周病的发病风险。
- 维持面部轮廓: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的磨损和丢失可能会导致面部轮廓的变化,智齿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这一过程,对保持面部结构的完整性有一定作用。
- 全身健康状况限制:一些全身疾病会增加拔牙的风险,如未控制的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等。心脏病患者可能在拔牙过程中诱发心梗;糖尿病患者抗感染能力差,术后恢复慢;高血压患者有术中出血风险;患有贫血、白血病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拔牙可能导致持续性出血和感染。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也有术后出血风险,需谨慎拔牙。
不过,如果智齿出现位置不正、反复发炎、龋坏、导致邻牙病变、影响正畸治疗等情况,牙医通常会建议拔除。因此,智齿是否拔除需要综合考虑智齿的生长情况、患者的口腔健康状况以及全身健康状况等因素,在专业牙医的评估和建议下做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