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的历史可追溯至更早的游牧民族,但其作为独立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明确的历史节点,主要可概括如下:
一、民族形成时期
-
语言与早期活动
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最早出现于15世纪初期,当时部分游牧部落脱离乌孜别克汗国东迁至楚河流域,逐渐形成具有共同语言、经济生活的群体。
-
正式形成标志
15世纪中叶,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建立金帐汗国后,其东部地区逐渐形成以突厥语为基础的民族共同体。15世纪末,随着乌孜别克汗国的分裂,这一群体被冠以“哈萨克”名称,标志着民族正式形成。
二、历史发展阶段
-
哈萨克汗国时期
1521年,术赤之子伊凡三世建立哈萨克汗国,疆域覆盖中亚大部分地区,成为当时重要的游牧政权。16世纪初分裂为大玉兹、中玉兹、小玉兹三个汗国,延续近200年。
-
准噶尔汗国影响
17世纪中亚崛起的准噶尔汗国与哈萨克汗国并存,双方存在竞争与融合,进一步巩固了哈萨克族的语言、文化特征。
三、现代历史演变
-
人口与分布
-
文化与宗教
早期信奉萨满教,16世纪后逐渐转为伊斯兰教。传统节日包括库尔班节、肉孜节等,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丰富。
总结
哈萨克族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的高车部落,但作为独立民族的形成始于15世纪哈萨克汗国的建立,至今已有 约1500年历史 。其形成与蒙古帝国扩张、中亚地区民族融合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