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和草铵膦都是广泛使用的除草剂,但它们在毒性和对作物的影响上存在显著差异。以下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两种除草剂的毒性进行比较。
草甘膦和草铵膦的毒性比较
草甘膦的毒性
- 急性毒性:草甘膦是一种有机磷类除草剂,其大鼠经口LD50为4320mg/kg,显示出较高的急性毒性。尽管草甘膦被认为是低毒的,但长期暴露或大量使用仍可能对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 环境和生态毒性:草甘膦在环境中稳定,难以降解,可能通过食物链积累,对水生生物和土壤微生物产生毒性。
- 健康影响:草甘膦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可能的人类致癌物”,尽管这一结论在学术界存在争议。
草铵膦的毒性
- 急性毒性:草铵膦的急性毒性相对较低,大鼠经口LD50为2000mg/kg,低于草甘膦。草铵膦对哺乳动物的主要毒性表现为神经系统损伤,如嗜睡、震颤和抽搐。
- 环境和生态毒性:草铵膦在水中的溶解度较高,但在土壤中易被微生物降解,对土壤和地下水的影响较小。
- 健康影响:草铵膦被认为低毒,对人类的健康风险较低,但过量摄入仍可能导致神经系统中毒。
草甘膦和草铵膦的使用场景和安全性
草甘膦的使用场景和安全性
- 使用场景:草甘膦适用于果园、林业、荒地、道路和田埂等多种场景,尤其对多年生深根植物防除效果较好。
- 安全性:草甘膦对后茬作物的影响较小,但在作物生长期间使用可能会对作物造成一定伤害,特别是在果园中使用时需注意定向喷雾,避免药液飘散到果树上。
草铵膦的使用场景和安全性
- 使用场景:草铵膦主要用于非耕地、果园行间除草以及收获后清园等场景,适用于宽型种植的果树、中耕作物、蔬菜和非耕地的杂草防除。
- 安全性:草铵膦对土壤、作物根系和后茬作物无影响,持效期长,不易漂移,适用于在敏感期或雾滴漂移无法完全避免的作物。
毒性研究的数据和结论
毒性研究数据
- 草甘膦:大鼠经口LD50为4320mg/kg,半衰期为10天,在环境中稳定,难以降解。
- 草铵膦:大鼠经口LD50为2000mg/kg,半衰期为6-7天,在土壤中易被微生物降解。
研究结论
- 草甘膦:尽管被认为是低毒,但长期暴露或大量使用仍可能对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风险,特别是在果园等敏感区域使用时需特别注意。
- 草铵膦:毒性相对较低,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风险较小,适用于多种作物和场景,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除草剂选择。
草甘膦和草铵膦在毒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草甘膦具有较高的急性毒性和环境稳定性,长期使用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风险。相比之下,草铵膦的毒性较低,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风险较小,适用于多种作物和场景,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除草剂选择。因此,在使用除草剂时,应根据具体需求和场景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严格遵守使用说明和安全操作规范。
草甘膦和草铵膦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草甘膦和草铵膦都是常用的灭生性除草剂,但它们的使用方法有所不同。以下是它们的详细使用方法:
草甘膦的使用方法
-
施药时期:草甘膦应在杂草生长最旺盛时使用,通常在开花前施药效果最佳。
-
稀释比例:
- 果园、桑园等地:每亩用10%水剂1-1.5公斤兑水20-30公斤,对杂草茎叶进行定向喷雾。
- 休闲地、田边、路边:每亩用10%水剂0.5-1公斤加柴油100ml,兑水20-30公斤进行喷雾。
- 一年生禾本科杂草:每亩用10%草甘膦500-700ml兑水30-40公斤喷洒。
- 一年生阔叶杂草:每亩用10%草甘膦750-1000ml兑水30-40公斤喷洒。
- 多年生恶性杂草:每亩用10%草甘膦1250-1500ml兑水30-40公斤喷洒。
-
注意事项:
- 避免在雨天或预计降雨前施药,喷药后4-6小时内若遇雨需补喷。
- 施药时要避免药液接触作物,防止药害。
- 使用清洁的软水配制药液,避免使用浑浊的水。
草铵膦的使用方法
-
施药时期:草铵膦的最佳施用时间为杂草生长旺盛期,通常在春季和初夏施用效果更好。
-
稀释比例:
- 非耕地:每公顷施用1-2升草铵膦溶液,具体浓度根据杂草种类和生长情况调整。
- 果园行间除草:每亩用200-300ml草铵膦加水30-50公斤均匀喷雾。
- 荒地除草:每亩用200-300ml草铵膦加水50公斤均匀喷雾。
-
注意事项:
- 施药时应选择晴天无风或微风天气,避免药液飘移到作物上。
- 草铵膦以触杀为主,内吸性差,施药时要确保药液均匀覆盖杂草叶片和茎部。
- 施药后5天内不能翻耕、割草、放牧等。
草甘膦和草铵膦在农业生产中的替代品研究
草甘膦和草铵膦在农业生产中的替代品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除草剂的开发和现有除草剂的优化上。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替代品和相关研究:
草甘膦的替代品
-
精草铵膦:
- 精草铵膦是草铵膦的升级版,除草活性是草铵膦的两倍。
- 它只含有活性成分L-型氨基酸,比草甘膦活性高出4倍,比普通草铵膦活性高出2倍。
- 精草铵膦用药量减半,除草速度快,对环境更友好,适用于果园、茶园、橡胶园等多种场景。
-
氟氯氨草酯:
- 氟氯氨草酯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灭生性除草剂,除草范围广,速效性强,持效期长。
- 施药后药剂迅速传输到植株各部位,杂草当天中毒,2-3天枯死,适用于荒山、坡地、路旁等多种场景。
-
苯嘧磺草胺与草甘膦复配:
- 苯嘧磺草胺与草甘膦复配的除草剂,除草谱拓宽,能防除多种杂草,除草速度快,持效期长。
- 适用于谷物、玉米、棉花、水稻等多种作物,使用灵活方便。
-
其他除草剂组合:
- 苯磺隆、2甲4氯、乙羧氟草醚、精喹禾灵等常见除草剂的组合,具有性价比高、除草效果好的特点,适用于非耕地除草和作物田间定向除草。
草铵膦的替代品
-
L-草铵膦:
- L-草铵膦是草铵膦的光学纯异构体,除草活性是草铵膦的2倍,生物亲和性更优异,植物吸收利用更快。
- 其有效成分用量可降低50%,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和操作人员的接触剂量,预计未来可作为草铵膦的替代产品。
-
精草铵膦:
- 精草铵膦去掉了D型光学异构体,除草活性更强,致死周期短,持效期较长,适用于多种作物和杂草的防除。
-
其他除草剂:
- 敌草快、百草枯等灭生性除草剂在某些场景下也可作为草铵膦的替代品,但各有优缺点,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草甘膦和草铵膦对不同作物的影响有哪些差异
草甘膦和草铵膦是两种常用的灭生性除草剂,它们在作用机制、除草效果、对作物的安全性以及对后茬作物的影响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对这两种除草剂对不同作物影响的详细比较:
作用机制
- 草甘膦:内吸传导型除草剂,通过抑制植物体内烯醇丙酮基莽草素磷酸合成酶(EPSPS),干扰蛋白质合成,导致植物死亡。
- 草铵膦:触杀型除草剂,主要通过抑制谷氨酰胺合成酶(GS),造成植物体内氮代谢紊乱,导致叶绿体解体和光合作用受阻,最终使植物死亡。
除草效果
- 草甘膦:需要3-5天被杂草吸收,7-15天才能彻底死草,适合对付顽固杂草。
- 草铵膦:温度合适时,3-5天见效,7天彻底死草,见效更快。
对作物的安全性
- 草甘膦:如果药液被农作物接触到,可能导致根系受损,影响作物整体长势,特别是对浅根或根系暴露在外的作物(如蔬菜、香菜、葡萄等)风险较大。
- 草铵膦:药液如果飞溅到其他作物,最多在接触到药液的叶片上留下黑斑,对整体影响不大,相对安全,适用于果园、花园等高价值经济作物。
对后茬作物的影响
- 草甘膦:建议间隔5-7天再播种,避免药害风险,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土壤中的微量元素缺乏。
- 草铵膦:打完第二天就能播种,对后茬作物无影响,持效期一般在30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