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数第二颗牙,即从门牙开始往里数的第七颗牙,被称为第二磨牙,通常在12岁左右萌出,是口腔中比较重要的牙齿,具有以下作用:
咀嚼功能
第二磨牙的牙冠宽大,咬合面上有多个牙尖和窝沟,能够与相对的上颌或下颌牙齿相互咬合,对食物进行研磨、捣碎,使食物被充分咀嚼,便于吞咽和消化。
它与第一磨牙和其他前磨牙共同协作,在咀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将食物嚼碎成更小的颗粒,增加食物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提高消化效率。
发音功能
第二磨牙在发音过程中也有一定作用,尤其是一些需要口腔后部参与的发音,如 “g”“k” 等音。
当这些牙齿存在时,舌头在发音时能够得到更好的支撑和定位,使发音更加准确、清晰。如果第二磨牙缺失,可能会导致发音不清,出现漏风音等情况。
支撑面部结构
第二磨牙作为口腔后部的重要支撑结构,与其他牙齿一起维持着面部的正常形态和咬合关系。
它能够防止因牙齿缺失导致的邻近牙齿移位、对颌牙齿过长等问题,从而保持面部的协调性和美观性。如果第二磨牙缺失,可能会引起面部肌肉松弛、下颌后缩等,影响面部的整体外观。
保持牙列完整
第二磨牙的存在对于维持牙列的完整性至关重要。如果第二磨牙过早缺失,相邻的牙齿可能会向缺牙间隙倾斜、移位,导致牙列不齐,影响咬合功能和口腔健康。
同时,牙列不齐还可能增加口腔清洁的难度,容易引发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
维持颌骨的正常发育
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第二磨牙的正常萌出和功能行使对于颌骨的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刺激颌骨的生长和发育,使颌骨保持正常的形态和大小。如果第二磨牙萌出异常或过早缺失,可能会导致颌骨发育不足,影响面部的正常发育和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