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就医报销和本地报销在报销政策、报销比例、起付线、报销范围、结算方式以及备案要求等方面存在一些区别。以下是具体的比较:
一、报销政策
异地就医当地报销:根据国家医保局的规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时,原则上执行就医地规定的支付范围及有关规定,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药品、医疗服务项目和医用耗材等支付范围。这意味着在异地就医时,参保人员可以享受就医地的医保目录,但具体的报销政策仍由参保地决定。
本地报销:本地报销则完全按照参保地的医保政策执行,包括医保目录、报销比例、起付线等。
二、报销比例
异地就医当地报销:异地就医的报销比例可能会低于本地报销。例如,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的报销比例可能低于参保地相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报销水平,其中异地转诊人员和异地急诊抢救人员支付比例的降幅不超过10个百分点,非急诊且未转诊的其他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支付比例的降幅不超过20个百分点。
本地报销:本地报销的比例相对较高,因为参保地医保基金对本地医疗机构的支付政策更为优惠。
三、起付线
异地就医当地报销:异地就医的起付线可能与本地不同。例如,聊城市规定,临时外出就医人员异地就医发生的住院、门诊、门诊慢特病等医疗费用首先自付比例10%,再按照本地三级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政策执行。
本地报销:本地报销的起付线相对较低,因为参保地医保基金对本地医疗机构的支付政策更为优惠。
四、报销范围
异地就医当地报销:异地就医的报销范围执行就医地的规定,但具体的报销政策仍由参保地决定。例如,参保人员在异地就医时,如果就医地有相应门诊慢特病病种及限定支付范围的,执行就医地规定;如果没有相应门诊慢特病病种的,定点医药机构及接诊医师要遵循相关病种诊疗规范及用药规定合理诊疗。
本地报销:本地报销的范围完全按照参保地的医保目录执行。
五、结算方式
异地就医当地报销: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时,参保人员在就医地联网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出院结算时,就医地经办机构将其住院费用明细信息转换为全国统一的大类费用信息,经国家、省级异地就医结算系统传输至参保地,参保地按照当地政策规定计算出应由参保人员个人负担以及各项医保基金支付的金额,并将结果回传至就医地定点医疗机构,用于定点医疗机构与参保人员直接结算。
本地报销:本地就医时,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出院时,医院按医保报销比例进行款项结算,多退少补,医保报销部分由医院和社保经办机构结算,个人自付部分由医院和参保人员本人结算。
六、备案要求
异地就医当地报销:异地就医需要办理备案手续。例如,跨省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和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需要办理备案手续,才能在就医地直接结算医疗费用。
本地报销:本地就医一般不需要额外的备案手续。
异地就医报销和本地报销在政策、比例、起付线、范围、结算方式和备案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异地就医报销通常执行就医地的医保目录,但报销比例和起付线可能与本地不同,且需要办理备案手续。本地报销则完全按照参保地的医保政策执行,报销比例相对较高,起付线较低,结算方式更为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