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智”这一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定义和分类,以下从医学、法律和社会三个角度进行详细说明:
1. 医学角度
在医学领域,“弱智”通常被称为“智力发育迟缓”或“智力障碍”,是指个体在智力发展方面存在明显迟缓或障碍,并伴随社会适应能力的缺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智能迟缓协会(AAMD)的分类标准,智力障碍的严重程度分为以下几类:
- 极重度智残:IQ值低于20或25,适应行为极差,生活完全依赖他人照料。
- 重度智残:IQ值在20-25或25-40之间,适应行为差,即使经过训练也难以自理。
- 中度智残:IQ值在35-50或40-55之间,社会适应能力有限,但仍可进行一定程度的日常活动。
- 轻度智残:IQ值接近正常范围,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好,但仍存在学习或行为上的困难。
这些分类依据个体的智商(IQ)和社会适应能力,用于医学诊断和提供针对性的支持服务。
2. 法律角度
在法律层面,“弱智”或智力障碍可能影响个体的民事行为能力和刑事责任能力:
- 民事行为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智力障碍者可能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轻度智力障碍者可能具备部分民事行为能力,而重度障碍者则可能完全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 刑事责任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智力障碍者在无法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时造成危害的,不负刑事责任;如果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能力,则需承担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法律上的定义强调智力障碍者的行为能力,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法律后果。
3. 社会角度
在社会层面,“弱智”这一术语较为通俗,常用于描述智力低于平均水平的人。然而,这一术语可能带有贬义,因此在正式场合中逐渐被“智力障碍”或“智力发育迟缓”等更中性的医学术语所取代。
总结
“弱智”在医学上属于智力障碍的范畴,按照智商和社会适应能力分为不同的等级;在法律上,它可能影响个体的民事行为能力和刑事责任能力;在社会层面,这一术语逐渐被更中性的表达所替代。需要强调的是,智力障碍者应得到社会的理解与支持,而非歧视或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