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最初的地名可以追溯到其历史名称“宝安”,这一名称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以下为详细解答:
1. 宝安县的由来
“宝安”一名最早出现于东晋时期,其县名来源于境内的“宝山”(位于今东莞市樟木头一带),因山中出产银矿,取“得宝而安”之意,故得名“宝安县”。
2. 历史演变过程
- 唐代改名东莞:唐至德二年(757年),宝安县更名为东莞县,县城迁至涌(今东莞莞城)。这一时期,东莞成为边防重地,但因防守薄弱,屡遭外患。
- 明代析置新安县:明万历元年(1573年),从东莞县析置新安县,取“革故鼎新,去危为安”之意。新安县成为边防重地,并延续至清代。
- 复名宝安:民国3年(1914年),因全国行政区域整编,广东的新安县与河南的新安县重名,广东的新安县复称宝安县。
3. 深圳镇的设立与改名
- 深圳镇的设立:1931年,政府设立了深圳镇,这标志着“深圳”这一地名的正式使用。1949年10月19日,深圳镇人民政府成立,并逐渐发展为交通便利、人口兴旺的区域。
- 改设深圳市:1979年3月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宝安县改为深圳市,深圳由此成为一个地级市。
4. 地名“深圳”的由来
“深圳”一名最早见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当时是一个小村庄,因周围水泽密布,田间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圳”在客家方言中意为“田间水沟”,因此得名“深圳”。
总结
深圳最初的地名是“宝安”,其名称源于东晋时期,后经过多次改名与析置,最终演变为“深圳”。这一地名既体现了其地理特征,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