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在医学上称为心悸,是一种能感受到心脏跳动的感觉,可能是「咚、咚、咚」地直跳,像打鼓一样;可能是「哒、哒、哒、哒」地加速,像机关枪扫射一样;也可能就是一种乱跳的感觉,总之让人很不舒服。
心慌的可能原因
生理性因素
- 剧烈运动:运动会使心脏加快跳动来满足身体的需求。
- 情绪波动:如紧张、焦虑、兴奋、恐惧等情绪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心跳加速。
- 饮食因素:摄入咖啡因、酒精或尼古丁等刺激物也会导致心跳加速。
病理性因素
- 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室性期外收缩、室上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由于心跳过快、过慢和不规则导致人主观感受到心跳,引发「心慌」。
- 结构性心脏病:如心肌病、瓣膜病、心力衰竭等,由于心脏本身结构出了问题,需要更快或更强的心跳来满足身体供血,因此会出现「心慌」。
- 心身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惊恐发作等,这些疾病可能与大脑的 α-2 肾上腺素能递质分泌有关,也可能导致心慌。
- 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低血压、低血糖等,这些疾病可能需要心脏增强供血,也可能引起「心慌」。
- 药物作用: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如血管扩张剂、抗胆碱能药物、肼屈嗪等,可能直接影响控制心脏的神经,导致心慌。
心慌的处理
- 保持冷静:当心慌发生时,尽量保持冷静,不要过度惊慌。
- 避免诱发因素:避免或停止可能诱发心慌的因素,如剧烈运动、酒精、咖啡等。
- 记录症状:如果心慌经常出现,建议记录下每次发作的情况,包括发作时间、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这些记录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你的情况,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 就医检查:如果心慌持续时间很长、静止心率高于 100 次/分钟,或者伴有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心慌虽然常见,但并不可怕。通过正确的自我调节、记录症状、寻求医疗帮助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应对心慌,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记住,保持冷静和乐观的心态,是应对心慌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