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性肾炎的定义
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指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双肾不同病理类型的免疫性损害,同时伴有明显肾脏损害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它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合并症和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也是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病。
发病机制
狼疮性肾炎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
- 遗传因素:家族发病率高达3%~12%。
- 感染因素:慢性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等。
- 物理因素:日光照射、X线照射等。
- 内分泌因素:雌激素、女性避孕药等。
- 药物因素:肼屈嗪、普鲁卡因胺等。
- 免疫反应:自身免疫反应导致免疫复合物形成与沉积,引起肾脏损伤。
临床表现
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包括:
-
肾脏表现:
- 蛋白尿:几乎所有的狼疮性肾炎都有蛋白尿,但轻重程度不一。
- 血尿:多为镜下血尿。
- 水肿:大量蛋白尿者通常会出现水肿,以小腿、足踝、下腰部明显。
- 高血压:较为常见的伴随症状。
- 少尿、无尿:部分病情迅速进展者会出现急性肾衰,表现为尿量明显减少。
-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表现:
- 发热、乏力、皮疹、体重减轻、浅表淋巴结肿大、紫癜、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检查
狼疮性肾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检查:
- 尿常规检查:可有不同程度的尿蛋白、镜下血尿、白细胞、红细胞及管型尿。
- 溶血性贫血:白细胞计数<4.0×10^9/L,血小板<100×10^9/L,血沉较快。
- 免疫学检查:血清多种自身抗体阳性,γ-球蛋白显著增高,血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低补体血症。
- 肾功能检查:肌酐清除率下降,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
- 影像学检查:B超示双肾增大或缩小。
- 肾活检:是狼疮性肾炎及其他可疑肾脏疾病的诊断“金标准”,既能用于疾病分型,也能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诊断
在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础上,有肾脏损害表现,如持续性蛋白尿(>0.5g/d,或>+++)或管型(可为红细胞,血红蛋白,颗粒、管状或混合型),则可诊断为狼疮性肾炎。
治疗
狼疮性肾炎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控制狼疮活动,阻止肾脏病变继续进展,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血液透析、手术治疗等。
-
药物治疗:
- 羟氯喹:全程基础用药。
- 糖皮质激素:诱导方案的基础用药,但长期使用可导致感染、糖尿病、骨质疏松等副作用。
- 环磷酰胺:诱导方案的常用药,但有白细胞下降、尿频等副作用。
-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可作为对环磷酰胺或MMF不耐受的患者的二线治疗。
- B细胞靶向疗法:如利妥昔单抗、贝利尤单抗等,用于顽固型LN的挽救治疗。
-
血液透析:用于终末期狼疮性肾炎患者。
-
手术治疗:如肾移植,用于肾功能衰竭的患者。
预后
狼疮性肾炎治疗后虽能缓解,但易复发,且有病情逐渐加重的趋势。近年来由于对LN诊断水平的提高,轻型病例的早期发现以及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的合理应用,预后有明显改善,LN患者10年存活率已提高到80%~90%。
患者注意事项
- 狼疮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严重的表现之一,只要接受正规治疗,一般预后还是不错的,患者不应该惧怕激素,不敢用激素。
- 目前很多非医疗机构卖广告说包治好狼疮,患者千万不能上当受骗,一来延误病情,二来消耗经济。目前为止,狼疮是不能治愈的疾病,只能用药物控制。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