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炎是一种以胆管炎症为主的疾病,常伴随胆汁淤积和细菌感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以下从定义、症状、原因、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五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1. 定义
胆管炎是胆道系统的一种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生在肝内外胆管。它通常继发于胆汁淤积和细菌感染,与胆囊炎密切相关,两者常同时发生。
2. 症状
胆管炎的症状因急性或慢性而有所不同:
- 急性胆管炎:起病急,表现为典型的“三联征”——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严重者可能出现“五联征”,即三联征基础上加上休克和神经中枢系统抑制。
- 慢性胆管炎:症状相对较轻,可能表现为右上腹或上腹部隐痛、发热、恶心、呕吐、疲乏无力、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
3. 原因
胆管炎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感染:细菌(如大肠杆菌)或寄生虫感染是主要诱因。
- 胆道梗阻:胆管结石、胆道狭窄、胆汁反流等均可导致胆汁淤积。
- 医源性因素:手术创伤或介入治疗后可能引发胆管狭窄。
- 其他因素: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疾病也可能导致胆管炎。
4. 诊断方法
胆管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方法:
- 临床症状:如发热、黄疸、腹痛等。
- 影像学检查:如B超,可发现胆管结石、胆管扩张或充血水肿。
-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升高、肝功能异常等。
5. 治疗原则
胆管炎的治疗目标是控制感染、缓解症状和去除病因,具体方法包括:
- 保守治疗: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使用保肝药物改善肝功能。
- 手术治疗:
- 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需尽快行胆管减压术,以缓解胆道梗阻和引流脓性胆汁。
- 对于由胆管结石引起的胆管炎,可通过腹腔镜胆管切开取石术,并留置T管引流胆汁。
总结
胆管炎是一种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的疾病,其症状和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避免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