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
定义与分类
- 定义:是指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快速而规则的异位心律,大多数是由于折返激动所致,少数由自律性增加和触发活动引起。
- 分类:根据其发生部位及机制的不同分为六型,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交界区等部位的心动过速,有时房性和交界区性心动过速在心电图上难以鉴别,则统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
病因
- 常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缺氧血症、低血钾症、预激综合征、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等心脏病患者。
- 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常因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吸烟、饮酒等诱发。
-
症状
- 心悸:是最主要的症状,患者能明显感觉到心脏快速跳动,仿佛要“跳出嗓子眼”,且发作突然开始,无预兆,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则数秒,长则数小时甚至数天。
- 胸闷:心动过速时心脏舒张期缩短,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导致心肌缺血,患者会有胸部压迫感,像被重物压住,呼吸不顺畅。
- 头晕乏力:由于心脏泵血效率下降,大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头部昏沉、眩晕,全身肌肉能量代谢受影响,导致乏力,身体虚弱,活动耐力下降。
- 呼吸困难:快速心率使心脏无法有效泵血至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肺部淤血,气体交换障碍,患者呼吸急促,严重时需端坐呼吸。
- 胸痛:部分患者因心肌缺血加重,刺激心脏神经末梢,会出现胸痛,疼痛性质多样,如闷痛、刺痛或压榨样痛,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严重时影响正常生活。
- 其他:严重发作时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黑矇、晕厥等症状,这是大脑严重供血不足导致的短暂性意识丧失,具有一定危险性。
-
诊断
- 典型心电图特征:发作时心电图可显示快速而规则的窄QRS波群心动过速,心率通常在150-250次/分钟之间,P波形态异常或与QRS波关系特殊,医生通过分析这些特征来明确诊断。
- 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普通心电图捕捉不到发作情况的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短暂发作的心动过速。
- 食管心电图:能清晰显示心房电活动,有助于确定心动过速的机制。
- 心脏电生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通过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插入心脏,刺激心脏诱发心动过速,精确分析其起源和传导路径,为治疗提供准确信息。
-
治疗
- 非药物干预
- 刺激迷走神经末梢:适用于青年人,如屏气后用力呼气、刺激咽部引起恶心、指压或按摩颈动脉窦(先试右侧10秒,如无效再试左侧10秒,切勿两侧同时加压)、指压眼球(先右后左,每次不超过10秒)等方法。但这些操作必须由医生进行,且老年人及病窦综合征者禁用。
-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诱发因素,如减少咖啡因、酒精摄入,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等。
- 药物治疗
- 维拉帕米(异搏定):静脉注射,病人2周内未用β-受体阻滞药者可作首选。
- 毛花苷C(西地兰):对于PSVT伴心功能不全者应首选,但预激综合征有QRS波宽者禁用。
- 胺碘酮加葡萄糖液:静脉注射,效果较毛花苷C快,比维拉帕米慢,副作用极少。
- 三磷腺苷(ATP):该药对窦房结和房室结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经房室交界区折返的PSVT有效,半衰期很短,仅30秒,若无效,3-5分钟后可重复静脉注射,但老年人及病窦综合征者禁用。
- 超速或配对起搏:各种药物治疗无效者,可经食管或心房内超速或配对起搏以中止心动过速发作。
- 紧急情况处理:如急性心衰、休克等,有条件可用同步直流电复律。
- 手术治疗
-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目前根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最有效的方法,可有效治疗大多数患者。
- 非药物干预
-
预后
- 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偶尔发作,每次不超过几分钟,又无明显症状者,预后良好,一般无需特殊治疗。
- 若有器质性心脏病,尤其AMI并发PSVT易致心衰、休克,预后较差,应积极控制原发病。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复杂但可治疗的心律失常。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法,大多数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对于此类患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及长期管理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