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长期吃白糖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及代谢紊乱风险,严重时可诱发急性心梗或中风。
白糖进入人体后会快速转化为葡萄糖,长期过量摄入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促使血糖波动频繁,加速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的发生,而高血糖状态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氧化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白糖代谢中产生的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会显著提升血脂水平,尤其甘油三酯过高易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形成血栓的风险显著上升。
白糖的升糖指数(GI)较高,食用后短时间内会引起血糖急剧升高,迫使胰腺分泌大量胰岛素维持血糖平衡。但心血管疾病患者常伴随胰岛素敏感性下降,长期高糖状态易诱发或加重代谢综合征,进一步恶化心血管健康。研究表明,长期高糖饮食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增加,提示动脉僵硬程度加剧。白糖引发的慢性炎症状态会激活免疫反应,促使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因子释放,损害血管壁稳定性,增加斑块破裂概率。
白糖本身热量密集但缺乏膳食纤维、维生素等必要营养素,过量摄入易导致热量堆积并转化为脂肪储存,直接造成体重上升和内脏脂肪增加。肥胖是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腹型肥胖者往往伴随更高的心血管病死率。
心脏功能较弱者需严格控制白糖摄入,选择全谷物、低升糖指数食物及富含膳食纤维的水果替代精制糖,从日常饮食源头减少代谢负担。定期监测血糖、血脂及血压指标,结合运动干预以维持健康体重,是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核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