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自家狗咬伤后应立即采取三步关键措施:快速清洗伤口、彻底消毒处理、及时就医评估狂犬病风险。即使宠物已接种疫苗,仍需按暴露等级处理伤口并接种疫苗,III级暴露需加注免疫球蛋白。观察狗10天内健康状况可辅助判断感染风险,但绝不能因伤口小或宠物“健康”而忽视规范处置。
-
伤口紧急处理:用20%肥皂水与流动清水交替冲洗15分钟以上,挤压排毒血但避免用嘴吸。碘伏或酒精消毒后保持伤口开放,避免包扎或涂抹软膏。四肢伤口可近心端结扎止血带,但需记录时间并定时放松。
-
医疗干预优先级:24小时内接种首针狂犬疫苗,按“5针法”(0/3/7/14/28天)或“2-1-1”程序完成全程接种。穿透性伤口、黏膜暴露或免疫缺陷者需联合注射免疫球蛋白。若宠物10天内死亡或出现狂犬病症状,必须立即上报卫生部门。
-
风险动态评估:记录咬伤时间、部位及狗的行为变化。即使宠物接种过疫苗,其疫苗有效期、抗体水平也可能影响风险。特殊人群(孕妇、儿童、慢性病患者)需医生权衡利弊后决定免疫方案。
-
后续预防管理:隔离攻击性宠物并报告动物防疫机构,定期为宠物加强免疫。夏季高发期避免与宠物过度嬉闹,教育儿童勿打扰进食/睡觉中的动物。清创后需监测伤口感染迹象,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伤口裂开。
提示:狂犬病致死率近100%,暴露后处置无禁忌症。切勿因“家养犬”身份放松警惕,任何皮肤破损接触动物唾液均属医学暴露,务必规范处理并保存疫苗接种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