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家养犬咬伤后,可通过观察伤口情况、及时清洗消毒、接种疫苗及监测身体反应等步骤确定人是否安全。关键点包括:
- 伤口未出血或轻微破皮:若仅表皮损伤,感染风险较低;
- 犬只接种过狂犬疫苗:家养犬定期免疫可大幅降低传播风险;
- 72小时内完成暴露后处置:清洗+接种是预防狂犬病的核心措施。
具体应对步骤:
-
立即处理伤口
- 用肥皂水连续冲洗15分钟,配合碘伏消毒;
- 避免包扎未出血的伤口,保持开放状态减少病毒滞留。
-
评估犬只健康状况
- 确认犬只是否有狂犬病症状(如异常攻击性、流涎等);
- 若犬只10日内未死亡或发病,可视为低风险。
-
医疗干预选择
- 暴露分级处置:
- Ⅰ级(接触无破损皮肤):无需接种;
- Ⅱ级(轻微破损无出血):需接种疫苗;
- Ⅲ级(出血或黏膜接触):加注免疫球蛋白。
- 超过24小时未处理仍建议补种疫苗。
- 暴露分级处置:
-
后续观察期注意事项
- 监测伤口是否红肿、化脓或发热;
- 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疼痛或低热,属正常反应;
- 若出现恐水、痉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及时规范的伤口处理与疫苗接种能有效阻断风险,无需过度恐慌,但需严格遵循医疗建议完成全程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