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型犬咬伤后若皮肤未破皮、未见出血,需遵循立即清洁伤口、观察潜在损伤、评估狂犬病暴露风险、规范消毒并持续观察四步处理原则。此类伤口虽表面无破损,但犬齿压力可能造成皮下组织挫伤或病毒渗透风险。
-
即刻清洁与消毒
使用流动清水持续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配合肥皂或弱碱性清洁剂揉搓,彻底清除犬齿残留的唾液和污染物。冲洗后用碘伏或75%酒精擦拭皮肤表面,降低细菌及病毒附着风险。若咬痕处出现红肿、淤青,可用冷敷缓解肿胀,但需避免直接冰敷皮肤。 -
观察隐性损伤与感染征兆
未破皮不等于无损伤。需检查咬合区是否留存齿痕淤血、皮下硬结或局部温度升高,此类症状可能提示深层组织损伤。48小时内若出现肿胀加剧、疼痛放射或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排除厌氧菌感染(如破伤风)或蜂窝组织炎。 -
狂犬病暴露风险评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南,未出血的闭合性伤口属于Ⅱ级暴露,需接种狂犬疫苗。若无法确认犬只疫苗接种史,或犬只有异常行为(如流涎、攻击性强),建议24小时内完成首针注射。狂犬病毒可通过唾液经黏膜或微小创口侵入神经系统,不可因无出血而忽视风险。 -
后续护理与记录
保持伤口干燥24小时,避免衣物摩擦。连续3天记录咬伤部位变化,拍摄照片留存比对。若犬只后续10日内出现异常死亡或症状,应立即上报疾控中心并加强免疫干预。
即使表皮无破损,中型犬咬合力可导致深层组织损伤或病毒传播。建议所有犬类咬伤事件均按暴露风险分级处理,完成基础清洁后及时咨询专业医疗机构,必要时启动免疫程序。观察期内若出现头晕、局部神经麻痹等异常体征,需紧急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