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确实可能导致热射病,尤其在高温高湿叠加、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关键风险因素包括:湿度超过60%阻碍汗液蒸发、气温持续高于32℃、老年或体质虚弱人群的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热射病作为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死亡率可达40%-50%,需警惕头晕、高热无汗、意识模糊等信号。
梅雨季的高湿环境是热射病的“隐形推手”。当空气湿度超过73%,汗液难以蒸发,人体散热效率大幅降低。此时即使温度未达极端高温(如32℃左右),体内热量仍会快速积聚。长江中下游等梅雨区常同时满足高温、高湿、无风三要素,形成热射病高危环境。
两类人群需特别防范:一是户外工作者,梅雨季闷热天气下体力劳动易引发劳力型热射病;二是老年群体,长期处于不通风的室内可能诱发非劳力型热射病。数据显示,老年人因代谢功能减退,热射病致死率显著高于年轻人。
预防的核心是打破“高温+高湿”双重威胁。避免正午外出,穿着透气衣物;室内用空调除湿时温度建议设定在26℃左右,避免骤冷骤热;每小时补充200ml含电解质饮品,不要等口渴才喝水。若出现肌肉痉挛或体温升至38.5℃以上,需立即转移到阴凉处并就医。
梅雨季的天气特点决定了其热射病风险不容忽视。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湿热指数预警,合理调整作息,才能安全度过这段“湿热交加”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