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确实会导致中暑,且因高温高湿叠加,中暑风险比单纯高温天气更高。湿度超70%时汗液难蒸发,体感温度可达40℃以上,易引发热射病等重症;室内通风不良和电解质流失过快是两大隐形推手,老人、儿童及体质弱者需特别警惕。
-
湿度与散热的致命矛盾
梅雨季湿度常超70%,汗液无法有效蒸发,热量积聚体内。即使气温仅32℃,体感温度可能突破人体调节极限,核心体温迅速升至危险水平。南京急救中心数据显示,梅雨季中暑患者中,户外工作者和通风不良的老年人占比最高。 -
电解质失衡的连锁反应
闷热环境中大量出汗导致钠、钾流失,引发肌肉痉挛或脑细胞水肿。早期症状如头痛、恶心易被误认为“湿气重”,实则可能已出现低钠血症,需及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 -
室内外环境的双重陷阱
为防潮关闭门窗会形成高温低氧环境,体质弱者可能无明显出汗即突发昏迷(非典型热射病)。而频繁进出空调房导致的冷热交替,会进一步扰乱体温调节功能。 -
急救与预防的关键措施
- 急救:立即移至阴凉处,冰敷颈部、腋下等大血管部位,重症需30分钟内送医。
- 预防:每小时饮水200ml,穿吸湿透气的棉麻衣物,饮食增加苦瓜、绿豆汤等祛湿食材,避免大汗后立即冲凉。
梅雨季防暑需打破“只有暴晒才会中暑”的误区,尤其关注隐性体温升高(如头晕伴皮肤黏腻)。保持空气流通、科学补水,才能安全度过这段“蒸笼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