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时节预防热射病需警惕“温差陷阱”,核心在于科学补水、合理着装与动态调节环境温度。乍暖还寒时,人体对高温的耐受性降低,若突然暴露于高温环境或剧烈运动,更易引发热衰竭甚至热射病。以下是具体预防措施:
-
分阶段适应温度变化:回寒期间昼夜温差大,避免直接从低温环境进入高温场所。户外活动前,先在阴凉处过渡10-15分钟,让身体逐步适应温度变化。室内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4-26℃,与室外温差不超过8℃。
-
智能补水策略:除每日饮水1.5-2L外,运动或劳动时每20分钟补充150-200ml含电解质饮品(如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注意观察尿液颜色,若呈深黄色需立即补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稀释血液电解质浓度。
-
洋葱式穿衣法:采用透气速干内衣+开衫外套的组合,便于随时增减衣物。选择浅色、宽檐防晒帽及UPF50+防晒衣,既能阻挡紫外线又可快速散热。随身携带折叠扇或便携小风扇辅助降温。
-
高危时段动态监测: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最强时段,使用智能手环监测实时心率与体温。若出现头晕、恶心或心率持续>120次/分钟,立即转移至阴凉处并冰敷大动脉(颈部、腋窝)。
-
特殊人群强化防护: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及儿童需配备医用冰颈圈或降温贴片。建议在手机设置高温预警提醒,避免单独长时间户外停留。
回寒天气预防热射病的关键是建立“温度缓冲带”——通过渐进式适应、精准补水和灵活穿戴,帮助身体平稳过渡温差骤变。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液等防暑药品,出现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