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热衰竭的关键在于及时补水、避免高温暴露、识别早期症状并采取快速降温措施。高温环境下,人体因大量出汗导致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可能引发头晕、恶心甚至昏厥等热衰竭症状,严重时会发展为致命的热射病。以下分点详述科学防护方法:
-
保持水分与电解质平衡
高温下每小时需补充500-1000毫升含电解质的饮品(如运动饮料或淡盐水),避免酒精、咖啡因及高糖饮料。若尿液颜色变深,提示需立即补水。 -
减少高温时段外出
尽量将户外活动安排在清晨或傍晚,避开10:00-16:00的高温时段。必须外出时,穿戴浅色透气衣物,使用防晒霜和遮阳帽。 -
物理降温与环境调节
室内通过空调、风扇或湿帘降温,保持温度低于32℃。若出现头晕等先兆症状,立即用凉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部位,或浸泡双脚降温。 -
重点人群特殊防护
儿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需每日多次检查身体状况;户外工作者应实行“20分钟工作+10分钟休息”制度,并随身携带冰袋、清凉喷雾等装备。 -
症状识别与紧急处理
若出现大量冷汗、脉搏微弱或肌肉痉挛,应立即移至阴凉处,补充含盐饮品并平躺抬高下肢。若1小时内无缓解或意识模糊,需紧急送医。
夏季高温频发,提前制定家庭及工作场所的防暑预案至关重要。随身携带急救包、学习急救技能,并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健康风险预警,可大幅降低热衰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