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预防蚊虫叮咬的关键在于清除孳生环境、物理隔离与科学驱蚊相结合。 潮湿多雨的天气为蚊子繁殖提供了温床,尤其是白纹伊蚊(花蚊子)活动频繁,其叮咬可能导致红肿、瘙痒甚至传播疾病。重点措施包括:及时清理积水、安装纱窗纱门、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蚊产品,并避免黄昏时段外出。
- 环境治理是根本:梅雨季积水容器(花盆、轮胎等)需每周清理,避免成为蚊虫孳生地。室内外排水沟要保持畅通,暂时不用的容器应倒扣存放。
- 物理防护双管齐下:为门窗加装40目以上的细密纱网,破损处及时修补;户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
- 驱蚊产品科学使用:选择含避蚊胺(DEET)、驱蚊酯或派卡瑞丁的驱蚊液,均匀喷涂于裸露皮肤,避开眼周和伤口。儿童需选用浓度10%以下的产品,孕妇避免使用薄荷醇类。
- 高风险时段需警惕:上午7-9点和下午5点前后是花蚊子吸血高峰,尽量避开草丛、树林等潮湿区域。夜间可使用电蚊香液,但需保持通风。
- 应急处理与就医提示:被叮咬后勿抓挠,用肥皂水清洗后冷敷;若出现大面积水疱、发热或心悸,需排查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
梅雨季防蚊需持续落实上述措施,尤其暴雨后应加强环境检查。驱蚊产品与物理防护协同使用效果更佳,特殊人群(婴幼儿、过敏体质)建议优先选择蚊帐等安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