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应重点捂下半身,尤其是腹部、腰膝和脚部,遵循“上薄下厚”原则。春季温差大,下半身血液循环较差,易受寒引发关节疼痛或感冒,而上半身适当少穿利于散热调节。科学“春捂”需灵活调整,避免过度保暖导致闷汗或抵抗力下降。
- 下半身是保暖核心:人体下肢远离心脏,血液循环较弱,寒冷易导致寒气入侵。膝盖、脚踝等关节部位脂肪层薄,需重点防护,避免受凉引发酸痛或慢性病。
- “上薄下厚”的科学性:上半身适当少穿有助于维持体温平衡,避免出汗后着凉。头部和颈部可适度保暖,但无需过度包裹,以免影响散热。
- 体质与时机是关键:老人、儿童及体弱者需加强下半身保暖;健康人群可参考气温稳定在15℃以上再逐步减衣。若遇“倒春寒”,需及时增添裤装或厚袜。
- 灵活调整穿衣方式:采用“洋葱式穿搭”,内层透气、中层保暖、外层防风,便于随温度变化增减。避免长时间穿得过厚,出汗后及时擦干并更换衣物。
春季养生需兼顾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合理“春捂”才能增强抵抗力。若出现燥热或不适,应及时调整衣物厚度,倾听身体信号,避免盲目遵循固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