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回族自治州是多民族文化的活态博物馆,37个民族在此交融共生,形成独特的民俗风情画卷。从回族的清真饮食与节庆礼仪,到哈萨克族的冬不拉弹唱与草原转场,再到汉回共舞的社火狂欢,每一帧都诠释着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关键亮点包括:伊斯兰风情与汉族习俗的深度互嵌、国家级非遗“新疆花儿”的即兴对唱、元宵社火中多民族服饰与舞步的碰撞,以及古尔邦节与春节共庆的和谐图景。
回族的民俗体系以伊斯兰文化为底色。日常饮食严守清真规范,油香、撒子等节日食品承载着家族记忆;婚丧仪式由阿訇主持,白帽与盖头成为宗教活动的视觉符号;围寺而居的聚落格局,体现了信仰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哈萨克族则延续游牧传统,纳吾鲁孜节的“黑走马”舞蹈模拟骏马奔腾,阿肯弹唱用冬不拉琴声传颂草原史诗,转场牧道上的骆驼队仍保留着丝路时代的迁徙智慧。
节庆成为多元文化展演的黄金窗口。元宵节的社火表演赛上,回族秧歌与维吾尔族手鼓同台竞技,18米冰草巨龙需10人协作舞动,非遗项目“二鬼摔跤”的诙谐表演引发满堂喝彩。春节时,汉族穆建桐的龙年窗花供不应求,而村干部与哈萨克家庭共包饺子、弹唱冬不拉的场景,则见证着基层社会的族际交融。
民间艺术在创新中焕发新生。新疆“花儿”将汉语歌词填入突厥音乐调式,形成“黄土苍凉遇天山清冽”的独特风格;社火兴趣班吸引少数民族青少年学习舞狮踩高跷,数字化技术让卡拉角勒哈舞的手势可三维解析。美食街更是活态文化展厅:九碗三行子的对称摆盘暗合《周易》智慧,烤包子铺扫码点餐则彰显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这片土地上的民俗,既是各族群的身份密码,更是共同书写的文化契约。当博格达峰下的清真寺唤礼声与社火锣鼓交织,当江布拉克的麦浪映照哈萨克牧民的微笑,昌吉用最生动的实践诠释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文明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