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夜月》是唐代诗人于良史的代表作,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春山月夜的幽美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陶醉。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原文与注释
原文 :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接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注释 :
-
春山 :春日山中,或作“春来”;
-
胜事 :指春山中的美好景致,如山水、花木等;
-
接水月在手 :掬起山泉水,月影映照在掌心,如明月入怀;
-
弄花香满衣 :摆弄山花,花香沾染衣襟,体现人与自然的交融;
-
兴来无远近 :游兴浓厚时,不畏路途遥远;
-
南望鸣钟处 :向南眺望钟声传来的地方,暗示山中楼台等人文景观;
-
楼台深翠微 :翠绿的山色中隐匿着楼台,营造静谧深邃的意境。
二、诗意解析
-
首联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
点明主题,展现春山景色的吸引力,以至于诗人沉醉其中忘记归途。
-
“胜事”涵盖山水、花木、月色等自然元素,构成全诗核心意象。
-
-
颔联 “接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
通过“接水月在手”的拟人化描写,表现人与自然的亲密互动;
-
“弄花香满衣”以嗅觉与触觉结合,强化春日氛围的感染力。
-
-
颈联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
体现诗人忘我的游兴,突破空间限制;
-
“惜芳菲”表达对春光易逝的怜惜,蕴含哲理。
-
-
尾联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
以钟声和楼台作为结尾意象,增添神秘色彩;
-
“深翠微”呼应全诗的山水主题,形成意境闭环。
-
三、艺术特色
-
意境营造 :通过月影、花香、楼台等意象,构建空灵、清幽的意境;
-
语言风格 :语言简洁明快,如“接水月在手”的画面感极强;
-
文化内涵 :隐含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唐代文人对自然的崇尚。
四、历史地位
作为唐代冷门诗人,于良史的《春山夜月》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在山水诗领域独树一帜,被《中兴间气集》收录,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