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地区将餐馆免费配餐的汤品称为例汤,源自粤语对例行供应汤水的简称,既体现方言简洁性又反映餐饮行业惯例,成为岭南饮食文化的重要符号。其特殊性在于标准化供应模式与广府汤文化的深度绑定。
从语言演变角度看,"例汤"中的"例"字在粤语语境中意为常规/固定。大排档时代为提升服务竞争力,商家将当日熬制的特定汤品作为套餐固定搭配,菜单标注"例牌汤"(常规汤),简化后形成"例汤"称谓。这种命名方式既符合粤语单字表意的语言习惯,又精准传递了无需单点的附加属性。
餐饮行业特性强化了这一称呼的传播。广东餐饮业存在午市/晚市套餐标配汤品的传统,食客默认"例汤"为非单点、按人头配送的赠饮。茶餐厅、烧味店等场景中,服务员常询问"要唔要例汤"(需不需要配汤),使该词汇通过高频使用完成方言到通用术语的转化,最终演变为地域特色词汇。
文化符号层面,例汤与广府药膳养生传统形成对照。相较于家庭精心煲煮的老火靓汤,例汤更侧重快速出餐的实用性,通常使用猪骨、菜干等基础食材短时熬制。这种标准化汤品的存在,既延续了广东人"饭前饮汤"的饮食习惯,又适应了现代餐饮业的效率需求,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分层。
观察香港茶餐厅菜单可发现同源现象,"例汤"一词已扩展为特定品类代称,与需要单独收费的"炖汤""煲汤"形成价格区隔。这种命名逻辑反向影响珠三角地区,使"例汤"在粤港澳大湾区完成词汇含义固化,成为具有辨识度的饮食消费符号。如今即便在非粤语区开设的粤菜馆,沿用"例汤"标注既能传递正宗感,也延续了约定俗成的行业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