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于6月19日正式进入梅雨期,较常年偏晚4天,南北降水差异显著——皖南及江淮地区将迎强降雨,皖北旱情持续。未来十天主雨带南北摆动,需警惕局地极端天气与次生灾害风险。
气候特征
梅雨季以持续性降水与高温高湿为主要特点,今年呈现“南涝北旱”态势。皖南、大别山区及沿江江南累计降雨量预计达250~400毫米,局地超400毫米;而皖北地区降水仅20~70毫米,难以缓解旱情。强降雨常伴随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需重点防范。
影响区域
- 皖南及江淮地区:黄山、池州、宣城等地为暴雨核心区,易引发山洪、地质灾害及城乡内涝。
- 皖北地区:持续高温少雨,淮北局部最高气温达40℃,旱情发展需加强水源调度。
防汛抗旱应对
- 皖南及沿江:强化中小河流、水库巡查,提前转移高风险区群众;城市需疏通排水系统,防范内涝。
- 皖北及淮河以北:统筹农业灌溉与生活用水,同时防范局地强对流天气对作物影响。
未来天气趋势
主雨带将在未来十天南北摆动,25日前淮河以南维持强降雨,23日起冷空气南下可能扩大降雨范围。需持续关注:
- 皖南山区叠加性降雨导致土壤饱和,滑坡、泥石流风险升高;
- 沿江城市短时强降水对交通、电力设施的冲击;
- 皖北高温干旱与局地突发强天气的复合影响。
梅雨期是防灾减灾关键阶段,公众需及时关注预警信息,避免强降雨时段外出;相关部门应加强联动,科学调度水利工程,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