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迈向更高发展阶段的战略规划,核心围绕经济实力、科技能力、治理效能、文化软实力、生态环境和民生福祉六大维度,构建全面现代化的国家发展框架。
第一,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实体经济为根基,推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形成全球竞争优势。通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数字经济占比显著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更加成熟。
第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突破芯片、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卡脖子”技术,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研发投入强度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生态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大幅提高。
第三,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完善。依托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升社会治理精准化水平,公共安全应急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标准。
第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领域,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中华文化影响力通过影视、文学、网络平台等载体辐射全球,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第五,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60%以上,新能源占比超过传统能源,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0%左右,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取得标志性成果。
第六,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突破6亿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覆盖,教育现代化全面实现,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1岁,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消除“老、小、弱、残”群体后顾之忧。
实现2035年目标需统筹发展与安全,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14亿人民的创造活力。这一蓝图不仅关乎国家综合实力跃升,更将重塑每个中国人的生活品质与发展机遇,为全球现代化进程提供新范式。